青少年白癜风治疗 http://pf.39.net/bdfyy/qsnbdf/index.html
从年至年,林奕华导演携「非常林奕华」连续11年登陆北京保利剧院,为北京观众带来《包法利夫人们》、《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男人与女人之战争与和平》、《命运建筑师之远大前程》、《贾宝玉》、《红娘的异想世界之在西厢》、《三国》、《恨嫁家族》、《红楼梦》、《梁祝的继承者们》、《心之侦探》、《机场无真爱》、《聊斋》等十余部精彩的演出,大家都看过哪些吗?在年,剧院君为大家介绍了共计五期的“林奕华戏剧讲座”。而在年,剧院君将为大家介绍“林奕华的日常风景”。在这本“随笔录”里,你看到的,就是林奕华日常生活里的各种风景:有关创作,有关电影,有关戏剧,有关生活,有关他想分享的一切……一起来和剧院君看下吧!《林奕华戏剧讲座》往期回顾,点击查看:2年80部欧洲戏剧教给我的事(上篇)2年80部欧洲戏剧教给我的事(下篇)欧洲当代剧场美学(双语字幕)认识荷兰舞美大师Jan及他的舞台美学(双语字幕)聚焦德国柏林列宁广场剧院的舞台设计(双语字幕)《林奕华的日常风景》往期回顾,点击查看:vol.1电影是我的老朋友vol.2灵魂的年龄

林奕华EdwardLam

剧场导演/编剧

年成立「非常林奕华舞蹈剧场」,年凭电影《红玫瑰白玫瑰》(关锦鹏导演)获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年回港后致力推动舞台创作。年、年和年分别获上海现代戏剧谷「壹戏剧大赏」年度最佳导演奖。出版著作有《等待香港》系列、《娱乐大家》系列和《恶之华丽》等。年著《有一种旋律叫梁祝》。vol.3红玫瑰白玫瑰“第二天起床,振保改过自新,又变了个好人。”年把张爱玲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改编成电影《红玫瑰白玫瑰》剧本时,我让小说这三句话,重复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宣告红玫瑰的故事告一段落。第二次,是宣告白玫瑰的故事永不完结——虽然,这三句话本来就是被张爱玲用作故事的句号。张爱玲的小说,最不缺乏便是辩证。我看《红玫瑰与白玫瑰》总觉得正题反题,在空气中如正电遇上负电,不断噼里啪啦撞击出火花。例子有:

(一)主体和客体:

还是留学生的他,在巴黎把童男之身给了让他觉得委屈的妓女,忿忿不平于“就连她这样一个女人,他在她身上花了钱,也还做不了她的主人”,所以,“从那天起,振保就下了决心要创造一个‘对’的世界,随身带着,在那袖珍世界里,他是绝对的主人。”“主人”二字很铿锵,可是实际的意思是什么?是一次权力的受挫,唤醒了振保对于自己和外部世界关系的意识。他的假设是,“妓女”就是奴隶,理应在拿了他的金钱后,取悦他到让他满意为止。但现实却是,“他在她身上花了钱,还是当不了她的主人”,变相是他成了奴隶为她服务。知耻近乎勇,才会立下决心今后不再取悦别人,要做“绝对发施号令”的人。

赵文瑄饰佟振保

话是这样对自己说,但振保生平中有哪一刻不是尽力提供最好的“服务”?“论侍奉母亲,谁都没有他那么周到;提拔兄弟,谁都没有他那么精心;办公,谁都没有他那么火爆认真;待朋友,谁都没有他那么热心,那么义气,克己”,所以才赞扬他“整个的是这样一个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一方面“要做自己的主人”,另一方面又力求成为大众模范,个中矛盾,后来也变成他在情感和欲望上的挣扎。就像他曾提醒任性的红玫瑰王娇蕊“别忘了你是在中国”,因为他绝对不会像她在听完那句话后,便把口中的茶叶从洋台唾到街上:“中国也有中国的自由,可以随意地往地上吐东西。”娇蕊说。

(二)主动和被动

如果说,要给所做或所信的事找理由的人是主动的,那么要为所做或所信的事找借口的人便是被动的。因为前者是对自己提出期许,后者是推诿环境使然为势所逼。振保立下宏愿要当自己的主人,但每遇上一件事,他最直接的反应总是把自己放在受害人的位置上。不甘自己被伤害了,自己被引诱了,自己被背叛了,自己被利用了。“被”是他常用的开脱方式,例子不胜枚举:在他与王娇蕊吃下午茶那天,明明心猿意马的是他,他却对自己编出了王娇蕊整套意图给他设下陷阱的剧本:“娇蕊背着丈夫和那姓孙的藕断丝连,分明是嫌他在旁边碍眼,所以今天有意的向他特别表示好感,把他吊上了手便堵住他的嘴。”正人君子如他,“其实绝对没那心肠去管他们的闲事,莫说他和王士洪够不上交情,再是割头换颈的朋友,在人家夫妇之间挑拨是非,也犯不着。”结论就是,“这女人是不好惹的,他又添了几分戒心。”

陈冲饰王娇蕊

到了后来,娇蕊主动写了信给公干在外的丈夫王士洪,对他坦言与振保的关系并提出离婚。振保闻言大惊,不论曾经与娇蕊有几分打得火热,他也是离不开“被”的保护罩。他对娇蕊说:“你要是真的爱我,就不能不替我着想,社会是不会原谅我的。士洪是我的朋友,我们的爱只能是朋友的爱,以前是我的错,我对不起你,你不跟我说一声就写信跟他说,这就是你不对了。我看这样吧,等他回来,你就跟他说是闹着玩的,不过是哄他早点回来,他会相信的。只要他愿意相信。”如同振保愿意相信,他的满口谎言,也是“被逼”要说。处处防范自保是被动,但以“被”作借口再伺机而动,则是虚伪。振保在与红玫瑰偷情时不诚实,与白玫瑰结为夫妇也不诚实。当他某天“撞破”妻子孟烟鹂疑似与裁缝有染,他便由结婚后每三星期宿娼一次的习惯,改为“公开的在外面玩女人”。但是白玫瑰的性格不同红玫瑰,与振保在“被”的惯性上如出一辙,“烟鹂她总有自己的解释,说他新添上了很多推不掉的应酬,她再也不肯承认这与她有关,到后来,他的放浪渐渐显著到瞒不了人的程度,她又向人解释,微笑着,忠心地为他辩护,因此纵使振保在外面闹得不像样,大家看着他,还是个顶天立地的好人。”

叶玉卿饰孟烟鹂

(三)大人和孩子

振保会把王娇蕊和孟烟鹂都叫作“玫瑰”,全因他在英国留学时遇到一个华侨姑娘叫玫瑰。这朵玫瑰于他刻骨铭心,因为她是他毕生追求作为“好人”的一个徽章:天真又极平凡的女孩子,“谁都可以在她身上捞一把”。然而在振保快要离开英国的一个晩上,在送她回家的车里,“他做梦也没想到玫瑰爱他到这个程度,他要怎样就怎样……可是绝对不行的。玫瑰到底是个正经人。这种事不是他做的。”

“以后他常常拿这件事来激励自己:在那种情形下都管得住自己,现在就管不住了吗?”

“他对自己那晩上的操行充满了惊奇赞叹,但是他心里是懊悔的。背着他自己未尝不懊悔。”

振保与华侨姑娘玫瑰

带着未竟之业邂逅王娇蕊,他曾暗自感伤,“怎么会净碰见这一类女人呢?”直至某天,当看见娇蕊“痴心地坐在他的大衣之旁,让衣服上的香烟味来笼罩着她,还不够,索性点起他吸剩的香烟……真是个孩子,被惯坏了……婴儿的头脑与成熟的妇人的美是最俱诱惑性的组合,振保完全被征服了。”ChildWoman每每使振保不能自已,这是因为振保的自我已很强大,才会渴望扮演把她们惯坏的角色?抑或,率性而行的作风对他如此吸引,皆因他许多的不为所动均并非发自内心,就如娇蕊曾对他说的:“你处处克扣你自己,其实你同我一样的是一个贪玩好吃的人。”贪玩好吃,即是感官享受先行。要说振保像娇蕊那样“被惯坏”,从他自小肩负长兄为父的家庭责任,又没有任何社会关系的背景来看,他肯定没有任性的条件。但若从他的情欲历史来看,他确有重口味的倾向。最早的黄花闺女玫瑰,用钱买的妓女,朋友妻的王娇蕊,一一反映他对社会道德之外的男女关系的跃跃欲试。外表上振保绝对奉公守法,但在不用见光的情况下,他对没有合法性的不伦关系更能投入,当然,也更快从个别的例子中抽身。所以,这些“犯法”的诱惑,可能是振保压抑自由发展人格的补偿作用。所以,他的“改过自新,又是一个好人”,不是真的求变,是把对自己的压抑,又一次严格执行。也就是,不让自己真的长大,而只能扮演一个貌似成熟的角色,好丈夫,好儿子,好父亲,好兄长,好上级,好下属,总而言之,就是所有人心目中的“好人”。振保婚后,有一次在电车上与已经再嫁又育有一子的娇蕊重逢。被娇蕊问到“你好么”,他“想把他的完满幸福的生活归纳在两句简单的话里,正在斟酌字句,抬起头,在公共汽车司机座椅右边突出的小镜子里,看见自己的脸,很平静,但是因为车身的嗒嗒摇动,镜子里的脸也跟着颤抖不定……在镜子里,他看见他的眼泪滔滔流下来,为什么,他也不知道。在这一类的会晤里,如果必须有人哭泣,那应当是她。这完全不对,然而他竟不能止住自己。应当是她哭,由他来安慰她的。她也并不安慰他,只是沉默着,半晌,说:‘你是这里下车吧?’”医院不愿接受与振保分手,伏在他身上大哭,又抱着他的大腿大哭的娇蕊,她已不是同一人。就连本来不吭一声的烟鹂,被振保的自暴自弃逼得“突然长大了起来”,也“一下子便有了自尊心,有了社会地位,有了同情与友谊”,反观经历了热烈的情妇和圣洁的妻子的双重洗礼,振保的改变就是不变:“第二天起床,振保改过自新,又变了个好人。”这句话如果只在电影《红玫瑰白玫瑰》的尾声出现一次,它的功能就是小说的再现。但当它在振保断了红玫瑰时出现第一次,全片结束时出现第二次,两次出现的前文后理并不一样,同一番话除了更具讽剌性,也是贯彻着张爱玲辩证式的写作风格:为什么佟振保越是要当自己的主人,越是让生命不受控制?为什么佟振保越要活在“对”的世界里,越是一错再错三错?为什么红玫瑰白玫瑰的人生继续往前了,佟振保还停留在原地打转?为了让电影文本能够承袭原著的辩证性,我在编写剧本时给导演关锦鹏建议了一个“三重叙事”的处理手法。一、画外音:撷取小说中刻画角色心理与处境的内容,以第三者的角度念出。但因为负责画外音的演员就是饰演佟振保的赵文瑄,是以绝不介入其他角色如红白玫瑰的心理旁白,便可被理解为是佟振保对自己的责任的(不)自觉性。画外音在全片共有十一段。前四段都是振保与娇蕊发生关系前的内心独白,像“私语”,后七段中的前六段正好相反,全是外部世界对振保的观感与印象,像“广播”,又或是不为人知的家事,像“串门子”,“八卦”,“讲是非”。唯有第六段,振保与娇蕊重逢,画外音恢复之前四段的倾向内省,像“告解”。内容如下:

向上滑动阅读

第一段:振保在巴黎:做不了主人

第二段:振保在英国:管得住自己

第三段:振保登堂入室:他是柳下惠红玫瑰

第四段:振保打蚊子:她的情夫多一个少一个她也不在乎

第五段:振保生命里有两个女人:故事重启

第六段:振保的荣光:身世,出身和成就

第七段:振保的为人:最合理想中的现代人物

第八段:振保的经济观:对己刻苦对人慷慨

第九段:振保的家事:夫妻疏离

第十段:振保的堕落:烟鹂长大

第十一段:振保的救赎:哭的应该是她

二、字幕卡:原著的引文,主要是在振保做出某些有利于自己的判断时出现,用作突显他做人很主动、有原则,但其实是他习惯性的流于武断甚至矫枉过正。整体来说,就是自私的表现。内容如下:三、对白:对外部世界表达的自己。结合画外音、字幕卡、对白形成的“三重叙事”,可以发挥三种功能:(一)“独立使用”画外音、字幕卡或对白时,是对个别感受或事件的描述或叙述,也是对线性时间的描述与叙述。(二)“同时使用”其中两项或三项,可以增加观者对于人物外在与内心矛盾的了解。例如“振保与娇蕊共进下午茶”一幕,如果只有对白,观者不会知道在言笑晏晏背后,振保其实对娇蕊请他喝茶的动机,有那么多的计算揣测。振保的念头曝光后,他的故作冷静大方,既反衬了娇蕊的率性,也强化了二人关系将如何发展的悬念。(三)由于画外音是聆听的,字幕卡是阅读的,对白等同戏剧是观看的。一部电影随时转换传达讯息的形式,就是要求观者从对单一视点的依赖抽离出来,边看边想。唯有这样,观者才能体会原著文字被转化成影像后的辩证性。例如,振保再怎样保持克制冷静,我们还是看见他有多么的表里不一。而这,也是为什么张爱玲于我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作家中,很早便点出为何现代中国人追寻自我、建立主体困难重重:没有经过立体的经历与思考,一个人便很难真正成长。

年《红玫瑰白玫瑰》公映时,评论很多集中在电影的形式:画外音的叙事者,字幕卡引用原文,被认为是“搬字过纸”,不是改编。前阵子在城市大学创意媒体系给关锦鹏和LouisaWei两位老师的学生上课时,也有同学提问,为什么要用画外音和字卡,言下之意,是不是出于容易和方便?

我第一个向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可算过画外音与字卡占全片比例?从实际数量来说,赵文瑄兼任旁白的画外音共十一段,字幕卡共九张。画外音大部分在“白玫瑰”的下半部电影中出现,字幕主要在上半部“红玫瑰”中出现。两者明显有不同分工。字幕卡在上半场负责让人看见男主角佟振保怎样看事物,画外音却都是从社会角度,看当时的人怎样看佟振保。两者结合,就是佟振保的性格、心理和形象。我再向同学提问,看见字幕卡和听见画外音,有没有进一步从自己的观点去问,既然摘自原文,为什么会是现在所见的内容?一般人对小说改编电影的期望,是把故事用影像重述。而我则觉得要看改编者和导演对被改编的小说有什么看法。由于我(们)认为张爱玲这部作品的主题是男主人公佟振保,两朵玫瑰衬托出他是怎样一个人,所以电影的前提,是要把佟振保立体的呈现。而张爱玲在文字上的立体感,是把佟振保的强、内/外、公/私、虚/实等有着矛盾的人格,以辩证的笔法刻画出来。所以,两朵玫瑰等同两面镜子,照出佟振保这个人的精神面貌。由于小说中的他是当时社会的楷模,而从他带给情人与妻子的挫折和痛苦的经过来看,他的故事便有着深刻的反省意义。辩证的意思,是指张爱玲表面上是说了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而男人和女人的故事,乍听就是爱情。但读者若能仔细观察人物的思维与举动,不难意会到小说中提出的问题多于答案。例如,佟振保对王娇蕊说:你爱我的话,便要为我着想。但他有为王娇蕊着想吗?他当然有很多想着王娇蕊的时候,但那些想法,是爱是欲?是关怀是算计?又例如,他跟孟烟鹂的相处,张爱玲甚少赋予对话,但二人是夫妻,那他们平常的交流是通过什么方式?由王娇蕊到孟烟鹂,佟振保最关心的是,与哪个女人走在一起才最得到别人的肯定。对于别人肯定的渴求,本来与爱情的二人世界就有抵触。所以,若是佟振保重视别人怎样看自己多于自己怎样看自己,他的“爱情故事”便不是爱情故事。他那样习惯为了别人而活,那他作为主角,是不是因为有很多人也是佟振保?所以,张爱玲所写的,是一个人,还是很多很多人的一个代表?张爱玲说过,小时候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个男人,把自己的遭遇对母亲和姑姑说了一遍。长大后,她把故事依记忆写下来,就是《红玫瑰与白玫瑰》。今日我们读到的小说,应已结合了她听来的故事,和她遇过的男人。辩证,就在别人的、自己的、过去的、现在的种种印证中进行。作为读者,我在小说中读到了辩证笔触的力量:让我不是单一地相信书中人物,而是从多角度中找到作者给我们去认识这个(些)人的蛛丝马迹。故此,作为编剧,我也会循原著的这个方向走。但这不代表我写剧本时只有“抄”没有编。举个例子,因为要维持辩证的态度,所以电影中白玫瑰的内容,就是主要靠“编”。譬如佟振保与孟烟鹂的“婚宴”。还有振保弟弟笃保的婚宴。电影的情感作用来自直观,不同于文字的情感来自于想象。但直观之余,又能有多少影像的比喻性,可以让观者得到想象?我在编《红玫瑰白玫瑰》时改动了跟原著不同的两处,一是多年后振保与娇蕊重逢,原著是振保先下车,而且是娇蕊对他说,你到了。我改成娇蕊先下车,振保在车上看见自己的倒影痛哭起来。另一处是振保回家听见烟鹂对来找他的笃保诉苦,表面若无其事,但回房后拿起东西便摔,吓得烟鹂落荒而逃。我把这处改成我们看到这对夫妻谁有变谁没变:振保永远在镜中寻找自己,但烟鹂早已明白什么才是现实。

抽离与辩证,是让观者以拉远距离来接近真实。真实,肯定不会只是发生在四十年代的故事,却是透过电影处理振保的精神和面貌,让今天的观者能够从中看见自己。

来保利剧院观看演出,注册保利剧院会员

立享在线选座、购票折扣等会员福利,更有演出预告及精彩活动抢“鲜”看!选座、购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guihuaa.com/mghxx/7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