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以一部作品闪耀美国文坛半个世纪,如同《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一样,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传奇。她就是哈珀·李,那部经典之作是《杀死一只知更鸟》。年,哈珀·李因为这部小说获得了普利策奖,这本书在全球卖出了超过万册。年2月19日,哈珀·李在家乡去世,享年89岁。

他以博学著称,是意大利享誉世界的小说家、哲学家、符号学家、美学家、史学家,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一生出版过多部专著,小说《玫瑰的名字》、随笔集《带着鲑鱼去旅行》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即使在文学创作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功,他仍戏称自己“只在周末写写小说”。他就是翁贝托·埃科,年2月19日去世,享年84岁。

两位文坛巨星在同一天陨落,真的令人叹惋。

          

哈珀·李:一部作品闪耀美国文坛半个世纪

          

关键词文坛隐士

          

2月19日,美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哈珀·李去世,享年89岁。

在当代文坛,只有极少数仅出版过一本书的作家能够享受像哈珀·李这样的荣誉,她写于年的处女作《杀死一只知更鸟》自出版后长销不衰,这部取材于上世纪30年代一位白人律师为遭到诬陷的黑人辩护的故事,在全球卖出了超过万册。年,哈珀·李因为这部小说获得了普利策奖,年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公映,由好莱坞影星格里高利·派克主演,获得三项奥斯卡奖,为世人瞩目。而后,令人意外的是,哈珀·李迅速从文学界销声匿迹,回到家乡亚拉巴马隐居,其间没有任何作品流传,也不再接受任何采访。

以“文学隐士”的身份悄然度过了半个多世纪后,在一次对家中保险柜的清理过程中,哈珀·李的另一部作品《设立守望者》的手稿被一位律师发现。年,《设立守望者》作为哈珀·李的第二部小说出版,这一消息在英美引起了轰动,而这本书由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出版之后,成为该社有史以来销售最快的书。

关键词错译的“知更鸟”

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在文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本书传入中国后中文译名几经更改,从最初的《枪打反舌鸟》到后来的《杀死一只反舌鸟》和《杀死一只知更鸟》等。事实上,这本书的书名——流传最广的“知更鸟”是错译的。

原著名为《ToKillaMockingbird》,mockingbird准确的翻译是嘲鸫,即反舌鸟,这部小说的书名来自于书中的父亲给孩子们的忠告:“记住,杀死反舌鸟是一种罪过。”在美国文化中,反舌鸟是亲切友好善良的象征。作者哈珀·李在小说中使用“反舌鸟”蕴含很大的深意——故事中被诬陷犯强奸罪的黑人青年就像反舌鸟一样纯洁无辜,他明明没有犯罪,却无端遭到攻击。人们对他的迫害,就像迫害可爱的反舌鸟一样可恶,不能原谅。

这本书的国内早期版本中,使用的是“反舌鸟”这一正确的翻译,而之所以如今“知更鸟”的翻译更为流行,是由于当年大影星格利高里·派克出演的电影太过著名,而电影在国内的译名使用的是“知更鸟”,此后就流传了下来。

关键词“闺蜜”卡波特

哈珀·李在美国文坛塑造的传奇不仅仅是以一部作品闪耀文坛半个世纪,还在于她与美国著名作家杜鲁门·卡波特为人津津乐道的友谊。哈珀·李和卡波特自幼是邻居和玩伴,与卡波特的友谊影响了她对终生事业的选择。哈珀·李年轻时曾梦想跟自己的父亲和姐姐一样做律师,从小爱好写作的卡波特则鼓励哈珀·李试着写作。写作对哈珀·李来说并不容易,有时,她会好几个小时才能写完一页纸。然而,渐渐的,写作成为了她生活的重要部分。

《杀死一只知更鸟》一开始只是哈珀·李对童年的一些回忆片段,最终成为一部半自传体小说。对于“发小”卡波特,在哈珀·李的作品中也少不了他的影子,据说,《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小男孩“迪儿”,便是以卡波特为原型创作的。

关键词与格里高利·派克

事实上,不仅是卡波特,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很多人物都有原型,那位不顾个人安危、为黑人青年伸张正义的芬奇律师的原型是她的父亲,在电影中这一角色由好莱坞影星格里高利·派克饰演。在电影拍摄期间,哈珀·李曾到剧组探班,看到格里高利·派克后,她觉得在派克身上有太多关于父亲的回忆,二人的交往也有一段佳话。

在拍摄一个街景时,进入角色的派克突然发现站在一旁的哈珀·李眼含泪水,便走到她面前关切地询问。哈珀·李回答:“因为我刚才看到你凸出的肚子,和我父亲生前一模一样。”派克则表示:“哈珀,这才是真正的表演。”电影里多次出现了手表的这一道具,在影片拍摄完毕之后,哈珀·李真的把父亲的表送给了派克。

      《杀死一只知更鸟》

讲述了白人律师芬奇不顾种族歧视这一社会问题以及个人安危,坚持为一名被控强奸白人妇女的黑人青年进行辩护的故事。

          《设立守望者》

《杀死一只知更鸟》这一故事发生20年以后,女儿从纽约回到梅岗镇看望父亲芬奇律师。在试图理解父亲的社会价值观的同时,她也在个人和政治问题中挣扎。

          

翁贝托·埃科:百科全书式的著名人物

    

2月19日,意大利享誉世界的小说家、哲学家、符号学家、美学家、史学家翁贝托·埃科(又译为“安伯托·艾柯”)因病在家中逝世,享年84岁。这位百科全书式的著名人物以博学著称,一生出版过多部专著,其中既有奠定其学术地位的《开放的结构》等研究著作,又有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的小说《玫瑰的名字》、随笔集《带着鲑鱼去旅行》。这些作品中文译本的发行,为埃科在国内赢得了大量读者。

关键词作家

埃科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小说上,《玫瑰的名字》《傅科摆》《昨日之岛》《波多里诺》是其最重要的小说。

埃科的小说,大多是以其熟悉的中世纪为背景,其中包含着太多数学、物理学、符号学、史学、政治学乃至历法学等方面的庞杂知识,而且他还在小说中进行着语言学和结构学方面的尝试,这使得他的小说也具有了某种“百科全书式”的意味,在遭到“炫技”质疑的同时,也以其广博、通俗和哲学内蕴而吸引着读者。

除小说外,埃科的杂文和随笔也让人惊艳,《带着鲑鱼去旅行》是埃科这一类型作品的代表作。在书中作者对人们习以为常的很多事情进行戏谑、怪诞的解释,读者在获得完全不同于小说的阅读体验的同时,还能窥见他作为文学老顽童的一面。

关键词学者

对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埃科是以作家的身份而被熟知的,然而现实是,没有学者埃科,就没有作家埃科。即使在文学创作方面获得巨大成功后,埃科仍旧说:“我主要是个哲学家,只在周末写写小说。”他戏称自己是业余小说家。

埃科出版《玫瑰的名字》时已经年近50岁,此前,除了研究中世纪哲学外,埃科还对符号学、文艺理论、美学等具有浓厚兴趣。在哲学方面,欧洲知识界一直有人将埃科与著名哲学家罗兰·巴特进行比较;在符号学方面,他因一系列的研究专著而被视为该领域的顶尖学者;在文艺理论方面,《开放的作品》就语言技术和20世纪先锋派艺术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正是这些研究,让埃科成为一名渊博的学者,同时也为他那“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畅销

埃科的作品到底有多受欢迎?小说《玫瑰的名字》最初出版时,出版商原计划只印3万册,可是出乎所有人的预料,销量很快达到了万册。如今,这部小说已经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销量超过万册。

埃科的作品不但被拍成了电影,还曾引发了一场场围绕其作品的学术研究。如《玫瑰的名字》出版后,学术界的各种研究论文、专著不断涌现,甚至不同观点的研究者之间还进行了一场“阐释大战”。在这一过程中,埃科的种种回应促使他完成了《〈玫瑰的名字〉:备忘录》《诠释的界限》等研究专著。

难能可贵的是,埃科作品的畅销,与对读者的迎合毫不相关。在出版社建议其删掉一些略显枯燥的篇章时,埃科的回答简短而坚决:不。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罕·帕慕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卡尔维诺教会我独创性与历史同等重要,埃科让我学习了温文尔雅地运用谋杀的形式。”然而,被获奖者如此推崇的埃科,虽然曾经被看做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物,甚至其名字出现在国外博彩公司的赔率名单上,然而终其一生,却未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很多人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玫瑰的名字》

14世纪的修道院里,发生了一系列离奇的凶杀案。擅长推理的威廉凭着对符号、象征、代码的深刻理解以及在哲学、文字学、版本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深厚造诣找到了真凶,由此揭示了那一时期教权与王权、贵族与平民、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复杂斗争。

          《带着鲑鱼去旅行》

怎样辨别色情电影,怎样提防寡妇,怎样在飞机上大吃大喝,怎样写一篇完美装腔的序言……在这本杂文集中,对于这些旁门左道的问题,艾科煞有介事地回答,其戏谑、怪诞而又机智的风格,带读者窥见了现代生活的荒诞。

          《开放的作品》

本书就语言技术和20世纪先锋派艺术的思想意识进行了探讨,是当代意识理论的革命性标志作品,曾在西方文化界引起了持久的争论,并成为新的美学理论形成的起点。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有什么好偏方
北京看白癜风专业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guihuaa.com/mghxx/1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