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讲修行内观的七种利益

点击下面标题了聆听

朗读者:易明(男声)

点击下面标题看聆听

朗读者:如水(女声)

今天是公元一九九二年一月三十日。今天要跟各位介绍修行内观或者说修行毗婆舍那的七种利益。

修习内观的七种利益

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所开示的《念住经》(mahasatipatthanasutta)当中,佛陀很仔细地教导一切佛弟子修行毗婆舍那内观的方法。在其中的一章,佛陀讲到修行内观有七种利益,之后佛陀才开示四念处的修行法。当你来修行内观,你必须了解修行内观的利益,但是即使你在理论上不了解修行内观有哪些利益,然而你在实际修行当中,就已经能亲身体验到修行内观的利益,你自然而然能够继续精进地修行。你有了这些不寻常的经验,它们能继续鼓励你向前进步。

第一种利益

不过大家如果能够了解佛陀在经上开示到内观的七种利益,也将对大家的修行有很大的帮助。佛陀说修行四念处的人能得到七种利益,第一,是能够清净众生,意思就是说修行内观的人能够从烦恼当中清净出来,但是你在这里修行内观的时候还没有能达到这种清净,因为你的定力还不够深。当你能够从三个方面很精进,很老实地修行内观——这三方面就是坐禅、行禅和日常生活的观照——渐渐地你必然能够达到相当深的定力。譬如说你精进的修行了一个月,你的定力达到相当的深度。定力够深的时候,能够让你从烦恼和五盖当中清净出来,你就达到了心清净。而在这坐禅、行禅和日常生活三方面,你都必须付出足够的勇猛精进和努力修行。尤其是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像坐下,站起来,伸手,屈手,握住物品,拿起物品等等。

威仪正知

佛陀在《念住经》当中针对日常生活的观照特别开示了一章。佛陀开示说:当你前进的时候,你必须有正念地前进;当你后退的时候,你必须有正念地后退;当你伸手的时候,你必须有正念地伸手;当你屈手的时候,必须有正念地屈手;当你向前直看的时候,必须有正念地向前直看;当你向旁边顾盼的时候,必须有正念地向旁边顾盼,等等。这表示说当你向前走的时候,你必须注意你的行走,注意你的脚步移动;当你向后走的时候,向后退,你必须注意你的行走,注意你的脚步移动;当你伸手的时候,你必须注意你的手伸出去的动作;当你屈手的时候,你必须注意你屈手的动作;当你放手的时候,你必须注意你放手的动作;当你举手的时候,你必须注意举手的动作,等等。佛陀又说到,当你手持袈裟的时候,穿着袈裟的时候,脱下袈裟的时候,都必须有正念地做这些动作。

当然,在经上,佛陀是常常称呼比丘,告诉比丘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然而同时也有很多在家弟子在听讲,在家弟子也同样要这么样去做,佛陀只是以比丘作代表。因此如果是在家人,就是手持衣服,穿着衣服,脱下衣服,都必须有正念地来进行。当你穿鞋的时候,脱鞋的时候,必须注意观察每一个动作。

佛陀慈悲的用意

然后佛陀开示说,当你在厕所当中或者浴室当中,你必须正念观察在厕所或浴室中的每一个动作,为什么佛陀要开示我们即使在厕所当中或者浴室当中也必须注意观察每一个动作呢?因为佛陀对我们非常慈悲,所以他老人家不厌其烦地教导我们正念观察所做的一切举动,而且要越做越仔细,如此我们才能保持整天正念不间断,以及越来越深的定力,能够引伸越来越锐利的内观觉悟力,以便透视了悟身心的真相。这是佛陀教导我们要正念观察一切动作,即使在厕所或浴室也不例外。

大家都了解了佛陀的用意吗?了解了。如果大家能够尽可能观察一切日常生活,即使在厕所、浴室也不例外,而且要越来越仔细,那么大家就是依照佛陀的教导在奉行,是依教奉行者,也就是追随佛陀足迹履践的人。当你能够正念观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你的正念就能够相续保持不间断,于是你的定力必然越来越深,能够专注观察每一个修行目标。当你的定力越来越深,你的心就得到清净。唯有到这一个阶段,你才能从一些烦恼当中清净出来,而不是说你一开始修行就能达到清净。这就是佛陀之所以开示说,修行内观的利益其中之一就是清净众生,意思是说修行内观的人,能够一步一步从烦恼当中清净出来,到最后一阶段的证悟,修行者就能清净一切的烦恼,灭除一切痛苦,那时候就是完全解脱自在。只要你还不能灭除烦恼,你就仍然不能解脱痛苦。当你来修行佛陀所教导的内观修行法,渐渐地你的定力一步一步加深,心也就渐渐清净。这是七种利益当中的第一种。

三种去除烦恼的形式

在此要跟大家讲解一下三种去除烦恼的形式。

第一种去除——彼分断

第一种形式是部分的去除(彼分断tada?ga-pahāna),你能够去除某些烦恼而不是去除全部烦恼,或者说你能够将烦恼去除到某种程度。譬如你有一百元,有一个小偷进入你的房间偷走了二十元,这是完全去除还是部分去除呢?是部分去除,因为你还剩下八十元。当你的心非常专注在观察修行目标,内观觉悟力变得很锐利,这时候你暂时从某些烦恼当中解脱出来。

看花

例如当你看见一朵玫瑰花,你会喜爱它,执著它是吗?佛陀说,当你看见任何事物,你必须了知它,必须正念观察它;你必须正念观察你的看,正念观察你的听,正念观察你的嗅,正念观察你的尝,正念观察你的触觉,正念观察你的念头。所以当你看见了一朵玫瑰花,你该怎么办呢?你将它摘下来吗?不是的。你必须持续地观察“看,看,看,看,看”,当你如此观察的时候,好像有向外看的心以及观察的心同时发生。其实不然,向外看的心生起来,消失掉;然后观察的心才再生起来。如果你不观察“看,看,看”,你就会将玫瑰花的种种特性看的很清楚:你可以看到花的颜色、形状、花蕊等等。当你知道玫瑰花的特性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贪爱它,于是你就会越因它而受苦。例如你对玫瑰花一生起贪爱心,你可能会不加考虑的把它摘下来,结果什么事情发生?结果你的手指头被花刺刺伤了,这是你所遭遇到的第一件痛苦。为什么你会贪爱它呢?因为你将玫瑰花的特性看得越来越仔细,知道得越来越清楚。假如你能够观察“看,看,看”,这时向外看的心不能够很清楚的来分别玫瑰花的特性,因为观察的心障碍了向外看的心,所以它没办法将外境看得很清楚。于是向外看的心就越来越弱,乃至最后消失掉,乃至最后你不知道那是一朵玫瑰花,你所知道的那只是一种视觉的对象而已。当你观察“看,看,看”,你的心不能将玫瑰花看得很清楚,玫瑰花只是一种被看见的对象,如此而已。你不会对它生起贪爱,为什么呢?因为你有正念在观察,你不会生起喜爱或者厌恶的种种情绪。在此时一切烦恼都不会生起,你的心从一切烦恼当中清净出来。

见可见处

在这个观点上佛陀讲到,当你看到任何事物,你的心只看到什么被你看到了,如此而已。当你看到任何事物,你的心只知道你看到的是什么,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取舍分别的念头。对于佛法学者而言,佛的这些话可能他们不容易理解,但是对于修行者而言,他不难了解佛陀的意思。当你看见任何事物,你只注意到“看”,没有任何的判断,判断,心不去分别所看到的事物的性质,因为你分别判断外物的心念变得越来越弱。为什么呢?因为观察的心生起的作用。如果你能够依照佛陀的教导来奉行,在看到任何外物的时候,你的心只看到什么被你看到。你要怎么做呢?就是要注意观察,起正念来观察。在这里必须说的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很清楚的就能够观察到向外看的心,于是我们没有一切的贪爱、执著、愤怒、傲慢等等的烦恼。如果你懒惰不去观察它,于是你就看见了玫瑰花,你开始分别它的性质,越看越清楚,你觉得说:

“哦,很好,这朵玫瑰花很美,颜色很鲜艳,气味很清香”,等等,于是你对它生起贪爱,烦恼也就生起来。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用正念来观察它,所以烦恼随着生起来。当你能够正念观察它,你不会因为它而生起贪爱、愤怒、愚痴、骄慢等等烦恼。因为正念的作用,你的心就不会去详细分别玫瑰花的种种性质,你只看到一样东西,如此而已,没有其他多余的念头。于是在此刻你不会生起任何烦恼,你也就是从可能生起的烦恼当中清净出来,这表示你的正念破坏了某些部分的贪瞋痴慢疑烦恼。然而在你的心中仍然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烦恼,等待你去灭除。大家可以了解吗?这就是说借着正念的修行法,能够部分的去除烦恼。

部分去除还是瞬间去除?

对于大多数学佛的人而言,如果他们不实地的来修行,他们很难理解什么是部分去除烦恼,因此有些学者就将巴利文中的这个词错误的翻译成“瞬间去除”,这是不对的,应该是“部分”的去除,而不是“瞬间”的去除,这是在经论注解上有争议的地方。

第二种去除——镇伏断

第二种形式的去除是暂时的去除(镇伏断vikkhambhana-pahāna)。这个意思是比较容易了解的:当你修行当中,你的心专注在观察修行目标,心很少分散向外跑,偶尔心跑掉打妄想的时候,你很快就能觉察到,提起正念观察妄想,于是妄想消失了,你的心又回来观察修行目标。当你的定力还不够深,内观觉悟力就还不够锐利,你仍然无法了悟身心的真相。但是因为这个时候你的心很专注在观察目标,这时候你的心就从烦恼当中暂时清净出来,没有任何烦恼能够生起来,因为你的心完全专注在观察目标。但是这时候假如有其他修行者开门、关门不小心“梆”一声碰出声响,这个声响就打搅了你的定力。你的定力破散,然后烦恼就来了。这表示当你的心专注在观察修行目标的时候,你得到暂时的清净,然后当你专注的定力破散掉,烦恼又起来。因此这只是暂时的去除烦恼,暂时的清净。

事实上清净烦恼的形式总共有五种,在这里我只选出三种来讲解,以便大家能够很容易来了解。

第三种去除——正断断

第三种形式是完全去除(正断断samucchedappahāna),彻底地灭除一切烦恼,得到完全清净,这是唯有证悟道智的人才能够完全去除一切烦恼。总共有四种道智,一层比一层高,这里所说的道智也就是开悟,证悟的意思。在佛法当中有四个阶段的证悟,第一个阶段是须陀洹道智(sotāpatti-magga?ā?a),第二阶段是斯陀含道智(sakadāgāmi-magga?ā?a),第三是阿那含道智(anāgāmi-magga?ā?a),第四是阿罗汉道智(arahatta-magga?ā?a)。须陀洹翻译为“入流”,这个流意思就是指八圣道分,“入”的意思是说“进入了,达到了”第一阶段的证悟;第二斯陀含翻译为“一来”,意思就是说证到二果斯陀含的圣人在人间过世之后,会生到高层的天界去,生到梵天。然后他会再投生到人间一次,只有一次,在这一次投生欲界之后,他就会证悟到三果乃至四果,完全灭除烦恼。第三个阶段阿那含,意思是“不来”。他们证到三果之后,死后就生到高层的梵天,不会再回到欲界人天来,所以叫作“不来”。第四个阶段叫阿罗汉,意思是他们完全灭除一切烦恼,所以他值得一切众生恭敬供养。一切的烦恼在这第四个阶段当中完全去除,换句话说在这第四个阶段完全破坏烦恼。然而第一阶段的证悟能完全去除某些烦恼,第二阶段又完全去除一些烦恼,第三阶段又再去除一些烦恼,第四阶段完全去除所有的烦恼。

第一阶段的初果能去除了萨迦耶见,我见以及疑,在他心中完全没有“人、我、众生”的错误概念,他对佛法僧三宝也完全没有疑惑,这种去除叫“完全去除”。

我们说了三种形式的去除烦恼,大家想得到哪一种呢?想得到完全去除,那么大家必须留下来住一年,继续精进修行,完全不浪费时间。在缅甸禅修中心的修行者,从早上三点半起床,一直到晚上十点才睡觉,中间没有间断的精进修行。如果你也能精进修行不浪费时间,你必然能在三个月当中达到完全清净。假如你不相信自己有这种能力,你就必须来试着精进修行三个月,你会知道结果。

时间到了,最后愿大家进自己最大努力精进修行,都能达到完全清净,灭除一切的痛苦。

——摘自恰宓西亚多澳洲堪培拉28天密集禅修开示

整理说明

《毗婆舍那禅修二十八讲》是恰密西亚多在年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一个月的密集禅修营里的禅修开示。本篇开示是根据网上流传的台湾德雄比丘口译的西亚多的音频开示整理成文字,进一步修改而成。首先针对一些固定的术语添加巴利文而加强了对术语的准确性。根据主题不仅每一讲的大题目重新标题目,具体内容上还添加了小题目,以便读者更容易掌握开示的重点。另外,适当地修改了一些口语话的语句,以便文法上更流畅和方便读诵。

内容介绍

这次本密集禅修营里,西亚多不仅把深奥的内观禅修原理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之外,把整个毗婆舍那的修行的次第详细地介绍给了禅修者。最难能可贵的是西亚多很详细地把禅修方法和技巧从细节上一一讲述出来,这给初学禅修的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即使是没有禅修指导老师,也可以按照本开示的内容完全可以掌握好各种禅修技巧完全没问题的。本书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简便且最实用的禅修教材无疑,也是快速入毗婆舍那内观之门的很好的禅修资料。

恰宓西亚多简介

恰宓西亚多(ChanmyaySayadaw)是近代缅甸最有名的高僧——马哈希大师座下优秀弟子,为缅甸最受敬仰的当代大师之一。

恰宓西亚多生于年7月24日,15岁出家受沙弥戒,法名为阿辛?迦那卡(AshinJanaka)。由于资质聪颖,非常用功,虽为小沙弥,却已精通巴利文经、律、论三藏及其注疏,故而被其师长派任去教导学生。于年10月28日受具足戒成为比库,法名为阿辛?迦那卡(AshinJanaka)。年,他在摩诃维斯陀旺佛教大学担任讲师期间,被曼德勒圣典教益(PariyattiSasanaHita)协会授予阿毗旺萨(Abhivamsa)。这个称谓非常稀少,获得这种荣誉必须在28岁前通过政府主管的有关考试并展示对巴利文、三藏经典、义注及复注有博士一样的精通程度。他在27岁通过了这一考试,从那以后被人们称呼为阿辛?迦那卡阿毗旺萨(AshinJanakabhivamsa)。

年,恰宓西亚多遇到马哈希西亚多,在马哈希禅修中心由尊者本人直接指导,密集地练习内观。年,他成为马哈希禅修中心的一名禅师,最终成为最可敬的马哈希西亚多四大弟子之一,他协助马哈希西亚多准备了许多书籍的出版。

年2月,恰宓西亚多在仰光成立恰宓禅修中心。从年4月至今,恰宓西亚多在亚洲、非洲、澳洲、欧洲及美洲等五大洲的28个国家,主持无数佛法演讲及密集禅修,广泛而不知疲倦的传播佛法。年,恰宓西亚多在莫比成立了第二个新的恰宓禅修中心,即恰宓莫比分院。随着时间的推移,恰宓禅修中心的分院遍布整个缅甸。除了仰光和莫比,在眉谬(Maymyo)、雷威(LeiWay)、牟空(MoeKaung)、兴实达(HinThada)和东枝(TaungGyi)也都有恰宓分院。在国际上,加拿大温哥华和卡尔加里(Calgary)、及南非、泰国、美国和新加坡等地也设有恰宓禅修中心。

为了表彰恰宓禅师在弘法上的贡献,缅甸政府授予恰宓禅师:

大禅师

Mahā-kammatthānācariya

首座大禅师

Agga-Mahā-Kammatthānācariya

首座大法王

Agga-Mahā-Saddhamma-Jotikadhaja

最高庄严胜光大法师

Abhidhaja-Aggamahā-Saddhamma-Jotika

主编:善戒尊者

恰宓大长老开示连载

第一讲持戒基础及禅法简介(文字+音频)

第二讲四念处的修习(文字+音频)

第三讲毗婆舍那实修指导(文字+音频)

第四讲毗婆舍那内观理论(文字+音频)

第五讲戒清净与心清净及五盖(文字+音频)

第六讲五盖与五根的修习(文字+音频)

第七讲增强五根的方法及平衡关系(文字+音频

第八讲修毗婆舍那两种方法(文字+音频)

第九讲两位长老的故事(文字+音频)

第十讲七清淨之见清净(文字+音频)

第十一讲七清净之除疑清净(文字+音频)

第十二讲行禅当中体悟到的因缘法(文字+音频)

第十三讲心念的快速生灭(文字+音频)

第十四讲以了知因缘关系去除“我见”(文字+音频)

第十五讲两种错误的见解——常见与断见(文字+音频)

第十六讲四圣谛与八正道(文字+音频)

第十七讲如何修习八圣道分(文字+音频)

第十八讲修习内观时如何具足八正道分?文字+音频)

第十九讲如何观察五蕴(文字+音频)

愿意到正观禅院禅修、养生的,请跟莫比老师(mobichanxiuzhongxin)联系。

清心见闻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guihuaa.com/mghpl/9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