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氧沙林片治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pf/mipso_4341464.html

I导读:作者临床经验认为“温、通、理”三法,可统括对脾胃病治疗之全貌。然而,祖国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对脾胃病来说,还需灵活应用这3法。(编辑/闫奇峰)

温通理三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作者/赵鼎洪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笔者对脾胃病的治疗,积累了一些肤浅的心得体会,认为可用“温、通、理”三字以概括之,临床上每有执简驭繁的作用,是否有当,敬请同道教正。

一、温:

即温中、补中之意。主要适用于中焦虚弱或虚寒,阳气失于输布所致的纳差腹胀或脘腹冷痛、泛吐清水、大便溏泄等症,本法为“寒者热之”的具体应用,但其含义和实际应用范围要广得多。

例1:

杨××,女,26岁,职工,年3月13日诊。

有胃病史二年,刻下中脘隐隐作痛,空腹尤甚,得热则减,嗳气,神疲乏力,纳谷尚可,苔薄质淡,脉软弦,症属脾胃虚弱,治当温脾健胃,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

炙黄芪15克,桂枝6克,杭白芍15克,炙甘草6克,广木香10克,红枣七枚,饴糖(冲)30克。

药后脘痛减轻,嗳气得除,再宗原方进治五帖,诸恙告平。

二、通:

即不滞之意。根据“泄可去闭”“腑病以通为补”“不通则痛”的理论立法,以治疗寒积、热结、食滞阻于肠胃所致大便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等病症。属于八法中的下法,但较之具有更广更深更具体的意义。

例2

崔××,男,28岁,住院号:。

患者午饭饮酒后,即感上腹部疼痛,渐呈阵发性加剧,经西药止痛未曾缓解,于下午五时来院急诊。血检:白细胞,中性56%,淋巴42%,酸性2%,尿淀粉酶温氏单位。拟诊为急性胰腺炎收病房治疗。刻下脘腹剧痛难忍,拒按(上腹部偏左)恶心,苔薄黄,脉弦。证属积滞内阻,腑气不通。急宜攻下,取大柴胡汤意。

柴胡10克,黄芩10克,广木香10克,郁金15克,槟榔15克,延胡10克,枳壳15克,金钱草20克,生山楂15克,生军(后下)10克,玄明粉(冲)10克。

药后晚间泻下三次,腹痛缓解。

三、理:

即调理、疏理(疏肝、理气)之意。属于八法中的和法。本法具有疏畅气机、调和脏腑的作用,为治疗脾胃不和、肝脾(胃)不调的主法。

例3

李××,21岁。

中脘不适胀痛,嘈杂泛酸口苦、嗳气或胁痛,舌红,脉弦,拟左金丸意泄肝和胃。

川雅连3克、吴萸2克,炒川楝子10克,绵茵陈10克,陈皮6克,制半夏12克,炒黄芩10克,生麦芽15克,玫瑰花(后下)3克。

服上药五剂,诸症消失。

四、温通相配:

温通合用,具有祛寒通便的作用。适用于寒积阻滞胃肠所致的大便不通,脘腹冷痛、拒按等实症。

例4

陈××,男,25岁

患者腹满疼痛旬余,医院治疗无效而转入本院观察室,入院三天邀余会诊时患者腹满痛剧难忍,于床上翻滚呻吟不休,欲呕不得,多日未便,手足欠温,面色苍白,舌苔白腻滑,脉沉弦。血检:白细胞,分叶88%,淋巴12%,血淀粉酶16,尿淀粉酶64,此乃寒积内阻,腑气不通之象。急拟温通攻下为要,方取温脾汤加味。

生军(后下)10克,干姜10克,玄明粉(冲)10克,槟榔20克,红藤20克,广木香10克,郁金10克,乌药10克,炙内金10克,山楂肉10克。

药后夜间泻二次,腹痛除,呕恶止,苔转薄白,脉象缓和。再从调理脾胃着手,投香砂六君二剂,第三天诸症告平出院。

五:温理相配:

具有温中调理的作用。以治中虚气滞湿阻所致的纳差腹胀或脘腹隐痛,呕吐,大便清稀等症。

例5

刘××,男,47岁

胃痛反复发作廿余年,饥则痛甚,得食则缓,泛吐清水,胃纳少进,大便溏薄,苔白腻舌淡,脉弱。此属中阳不振,痰湿阻滞,胃失和降。治当温中化湿和胃,拟六君子汤合理中汤出入。

党参12克,制苍白术(各)12克,制川朴6克,茯苓12克,炮姜6克,丹参10克,制半夏12克,陈皮6克,台乌药10克,煨益智仁(后下)10克,白芥子10克,焦楂曲(各)10克。

药后痛势缓解,泛吐清水亦止,胃纳有增,原方加苏梗10克续进,诸恙告平。

六、通理相配:

通理合用具有理气通泄的作用。主治积滞内阻,气结腑气所致的便闭,脘腹攻冲胀痛,痢疾之里急后重等证。

例6

秦××,男,70岁。

腹部攻窜胀痛,大便六、七日一行,解下不畅,或干结如栗,舌淡苔薄,脉软。此属气滞便闭。拟当行气通便。

枳壳12克,广木香10克,槟榔12克,乌药10克,沉香3克,当归身15克,淡苁蓉10克,火麻仁12克,生紫菀12克。

药后大便畅通,腹部攻痛亦瘥,改拟麻仁丸早晚各服6克,以善其后。

体会

一、对脾胃病之认识:

举凡各种原因导致脾胃功能紊乱或衰败不用,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候,都可称为脾胃病。最常见的脾胃病,有泄泻、黄疸、胃脘痛、呕吐、呃逆、水肿、臌胀、痰饮、吐血、便血等。

脾胃脏腑阴阳结合,升降相宜,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消化功能。脾恶湿而胃恶燥;脾主升而胃主降。脾胃升降失司则百病乃生。若木横克土,肾水来侮,病益难理。湿困脾宜温化,气机乱宜调理,腑气结宜通利,此为三个治疗大法的由来。

二、对“温、通、理”之认识:

脾胃化物转输的原动力是脾阳和胃气(包括肾之元阳的接助)。脾胃之病,以虚多见,但亦有寒湿或湿热之实证,系内应其虚而生,即所谓“本虚标实”。治以温法是以保持、加强或恢复脾运这个功能为目的。温之之法具体说来包括有温中补虚、温阳健运、温化寒湿水饮等法。

通之之法,是针对脾胃病中邪实的一面而设,主要指湿邪或湿热寒湿困脾。法如芳香化湿、淡渗利湿、苦寒燥湿等。至于胃腑之病而使用通法就更为合理,所谓“六腑以通为用”。前贤说得好:“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此为治疗脾胃病之又一大法也。

理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是很重要的,亦相当广泛,它以恢复脾胃气机功能为目的。因而“温、通、理”三法,可统括对脾胃病治疗之全貌。然而,祖国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对脾胃病来说,还需灵活应用上述诸法。

I导读:黄连阿胶汤首见于《伤寒论》,是仲景经典方中的代表方剂。心肾二者同属于少阴经,黄连阿胶汤临床中对于调整少阴之病具有很好的疗效。(编辑/唐义超)

黄连阿胶汤

作者/李彩云

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黄连阿胶汤方(苦甘咸寒法):黄连四钱,黄芩一钱,阿胶三钱,白芍一钱,鸡子黄二枚。水八杯,先煮三物,取三杯,去滓,纳胶烊尽,再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日三服。(《温病条辨》下焦篇11)温病邪热传下焦足少阴肾经,真阴耗损将要枯竭,而邪火仍然炽盛,症见心烦不宁,不能入睡的,用黄连阿胶汤治疗。本条所讲的是阴液虽已亏虚,而温热实邪仍然炽盛的证候。本证出现的心烦不宁,是由于阳热实邪挟心火炽盛于上,使心脏的阴液没有存留之处,阴阳不能交通所致,故出现心中烦躁、难过不适的症状;不能入睡,是因为阳气亢盛而不能进入阴分,而阴液亏虚又不能接受阳气进入所致,因此即使想睡,怎么能够入睡呢。本证从病机角度而言,阴和阳都已产生病理变化,不能相互协调,保持动态平衡,因此病情严重,距死亡已经不远。所以治疗用黄芩与黄连配合,通过清泻在外的实火而坚敛在内的真阴;用白芍与阿胶相配合,通过保护内在真阴而平抑亢盛于外的阳气。方名之所以称黄连阿胶汤,是取黄连性味之刚强以抗御侵扰心经的邪热,阿胶性味之柔润以保护心脏的阴液的意思。本方交通心肾、调和阴阳作用的奥妙之处,全在于用了鸡子黄这味药。前人在讲鸡子黄时都说:鸡属于八卦中的“巽”卦,与风木相应。由于肝属木,心属火,而木能生火,所以属于风木的鸡,便自然获得了能生心火的母气。因为它色呈红赤,所以能够入心经。前人所说的这些内容,只不过是子虚补母的道理,虽然不错,但还没有说清楚其中的奥妙所在。鸡子黄有地球的形象,属于血肉有情一类的药物,具有生生不断的特性,是安定中焦的理想药物。它具有甘草的功能而又优于甘草。因为它正中有孔,所以能上通心气,下达肾气,安定中焦而又能通达到上焦和下焦,有类似莲子的奇妙功用。鸡子黄性味和平,能使偏亢的阳气不再炽盛,而虚弱的真阴得到恢复;其气味焦臭,所以能上补心阴;其味甘而咸,所以又能下补肾阴。此外,佛教有地上的水可被风火消灼的比喻,本证若一旦出现肝风内动的变化,则阴液必然会被完全消灼干净,而鸡子黄能镇守并安定中焦,可通达上下心肾,配合阿胶就能预防虚风内动的产生。黄连阿胶汤具有养阴泻火、益肾宁心的功效,主治少阴病不寐,证见心中烦,不得卧。方中黄连泻心火,阿胶益肾水,黄芩佐黄连,则清火力大;芍药佐阿胶,则益水力强;妙在鸡子黄,乃滋肾阴,养心血而安神。数药合用,则肾水可旺,心火可清,心肾交通,水火既济,诸症悉平。加减:用于怔忡,加五味子敛心气之耗散,珍珠末安神定惊;不寐,更用龟板、五味子养阴敛阴;羚羊骨、珍珠末清肝镇惊,泽泻泻肝火;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盗汗,加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生地黄、枸杞子调护肝肾;浮小麦止汗。1.张瑞医案:赵某,女,31岁,公务员,年4月3日初诊。患者以“心烦不寐2月余”来诊。患者诉每入夜则久久难眠,痛苦万分,自购多种安眠药内服罔效;心悸不安,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口舌生疮;二便正常,纳可;查见其面色红赤,精神萎靡,舌色红绛少苔,双脉细数。乙未之岁,湿土司天,时入初夏,君火加临,予黄连阿胶汤出入,药用:黄连15g,黄芩9g,阿胶12g(黄酒蒸后烊兑),白芍15g,鸡子黄2枚(冲服),生龙牡(各)25g(先煎)。7剂,水煎服。年4月10日二诊:患者服上药5剂后,即可安寐3小时。心烦心悸消失,五心热减,唯口中疮疡仍在,虚火上炎,余热未清,原方再加天门冬10g,继进7剂。年4月17日三诊:诸症悉愈,舌脉正常。拟予二冬膏调理善后。

2.王自立医案:患者赵某,女,65岁。头晕、心悸10余年,曾多次住院治疗,症状时轻时重,西医诊断为高血压心脏病。近日因心情不畅致头晕、心悸加重,夜不能寐,甚则彻夜不眠,患者痛苦异常,血压/mmHg(1mmHg=0.kPa),家人邀请王老出诊。诊其脉,脉弦、细数,观其舌,舌红少苔。中医诊断为眩晕(高血压病)。证属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患者肾阴亏虚,不能上荣于脑,则头晕;阴不制阳,心火亢盛,热扰神明,则不寐。治则:滋阴制阳,交通心肾。处方:黄连阿胶汤合酸仁汤化裁。药物组成:黄连10g,白芍15g,酸枣仁15g,知母10g,川芎10g,阿胶(烊化)10g,鸡子黄(冲)2枚,生甘草10g。3剂,水煎分服,1剂/天。二诊:服药3剂后夜寐明显好转,头晕、心悸等症状有所减轻,血压/mmHg。遵上方化裁治疗,服10余剂,诸症若失,血压/90mmHg。三诊后以丸剂续服,缓图其功。

3.王自立医案:患者张某,女,48岁。患者自述心烦易怒,失眠2年,每晚睡眠时间不足2小时,且入寐困难,多梦。病发后每晚睡前服安定片,已由开始1片增至2片,医院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治疗后效果不佳,遂求治于王老。症见:心烦不寐,眩晕,常伴心悸,五心烦热,手心汗出多,口干咽燥,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诊断:不寐。证属:肾水不足,心火亢盛。患者年近五旬,肝肾渐亏,肾水不足,不能制火,心火亢盛,发为此病。治则:滋肾清火。药物组成:黄连10g,阿胶(烊化)10g,白芍15g,黄芩10g,鸡子黄(冲)2枚,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5枚,龙骨(先煎)30g,牡蛎(煎)30g。3剂,水煎服,1剂/天。并嘱患者停服西药。二诊:患者服药后每晚能睡5~6小时,且夜梦减少。上方加酸枣仁30g,继服。2周后睡眠恢复正常,伴随症状均已消失。

文末说句正事

由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guihuaa.com/mghjz/8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