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ldquo星河滚烫,你是人间理想
网络推广求职招聘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640.html审美视域下“宇宙体”网络用语研究摘要:“宇宙体”网络用语是以宇宙中的星体为主要意象、带有抒情性质的一系列话语。由于这类语句的词语搭配、情感表达和使用场合的特殊性,因此具有泛化意义上的审美旨趣。本文从审美视域下分析“宇宙体”作为审美对象的结构特点、蕴含了何种审美经验和作为网络流行语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思考对审美教育的启示。关键词:审美,网络用语,大众文化“宇宙体”意指一系列流行于青年群体中的网络流行语,如“星河滚烫,你是人间理想;皓月清凉,你是人间曙光”、“想借银河的座机,在星河里遇上爱意”、“我的脑袋是个小小星球,每天只有你开着月亮列车巡游”、“月亮被嚼碎变成了星星,你就藏在那漫天星光里”等,因语句中较高频率使用“银河”“星星”“月亮”“星球”等意象,故将之概括为“宇宙体”网络用语。一方面,“宇宙体”作为在社交媒体中被广泛使用的网络用语,以“浪漫”“爱意”等词抒情满足了部分青年群体的情感表达和社交的双重需求;另一方面又因意象堆叠、用词矫揉造作、被大量人群使用而受到讽刺批判。在这一文本形式中,审美与日常生活关联的问题被再度凸显出来了。一、审美结构:形式和意象韦勒克和沃伦认为,“审美结构”这一概念包括了内容和形式中依审美目的组织起来的那部分,把结构看作产生美学效果的因素。那么“宇宙体”这类文本是否存在审美结构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此类文本所具有的审美特性完全依赖于原初的创作者赋予,或使用者在读到文本时唤起的极度个人化的情感,就难以解释为什么这类网络用语能够广泛传播,并在青年群体的审美实践中体现了某种积极的意义。正是因为文本具有的审美结构在感知中必然地呈现,人们在初次读到这类文本时才可能会感受到内心的触动,就此生成一个情感世界。参照韦勒克和沃伦对审美结构五个层次的划分,笔者将“宇宙体”归纳为两个递进的层级,分析其具有的审美结构。第一,形式层面。“宇宙体”网络用语通常以文字的形式直接呈现,比如发布微博、朋友圈、短视频时用作文案。由于文本简短、多为工整的单句,使用者通常仿照诗歌对其进行分行排列,并在末尾以英文花体单词(如“love”、“romance”)作“装饰”,营造出了一种文本的美感氛围。另一种形式与网络上流行的“手写”分享相关。“手写”分享可以简要概括为博主在社交平台拍照分享自己手写的文本——主要使用行楷和“江湖体”、写在精美的卡片或方格纸上、拍照的背景搭配装饰物、调整照片的饱和度等参数。具体到“宇宙体”的“手写”分享中,博主会在最后上传至网络的图片中使用与宇航员、月亮、玫瑰花等元素相关的物件与手写进行关联,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本内容与布局形式的和谐之美。人们在社交平台上使用此类文本时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因“手写”分享图片的“美”将其保存并设置为朋友圈背景、手机壁纸等,进而达成对文本内容的认同;二是先认可文本本身传达的暧昧不清的意境,又因其形式的整体氛围而促进了对文本的青睐,主动地在个人生活实践中采用此类网络用语。第二,意象层面。在第一层中,使用者已对“宇宙体”特有风格有了一定的感知。笔者将对文本的意象进行解读,试图明确使用者的“美感”来源。文艺复兴以后,宇宙论科学哲学对西方诗人想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冰冷的以太、对光明的向往、飞逝的星球等意象既承接古希腊自然哲学派的思想渊源,又与原始思维中的落日焦虑、唯灵论等有密切关联,同时受宇宙科学假说影响,诗人的宇宙观因此呈现出丰富的样态;在中国古代诗学中,对无限宇宙与人生有限的叩问反思亦是一典型主题,这与中国哲学传统中“道”、“气”、“以静观动”、“一”与“多”等思想相契合,呈现了中国思想温润、谦和的特点。可见,对天体意象的使用传统悠久。将“星星”“月亮”“银河”“宇宙”用于表达爱情的文本中时,它们既不同于传统表达爱情的词语,又具有无限、宏大、遥远等特质,在文本中与人称代词的连用,将对宇宙辽阔的想象和对心中之人的思念之情整合进一个句子,将“你”比喻作“我”的“宇宙”中的天体,能体现出“爱”的深远浩荡——两个孤独的个体在畅通无阻的宇宙黑暗中偶然相遇,长久相伴。“宇宙体”意象蕴含的意义也符合上述分析,这就不难理解它相较于其它网络用语更多地与“文艺”“浪漫”等褒义评价挂钩的原因。但这类文本由一句或几句短句构成,无叙事内涵,故意象并不具有较强的以象表意的功能,只流于形式上的粗浅滥用。“宇宙”“银河”“月亮”等意象的运用旨在强调爱恋情愫,与之搭配的其余词语通俗化、口语化,文本整体可能还存在语病。乍一看眼前一亮,细细读来却给人一种语言材料任意组合的混乱和突兀之感。“月亮被嚼碎变成了星星,你就藏在那漫天星光里”与波德莱尔一行“假如我纵使把我的浑身解数都使出来,也雕不出一轮银光闪闪的月亮做你的台阶”对比,何为虚饰,何为热烈,高下立判。因而,审美结构的分析并不能完全解释“宇宙体”的流行,还需进一步考察美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审美经验。二、审美经验:审美主体的心理分析审美经验是宽泛的、含混的、复杂的,“它将感知、情感、想象、理解、态度、观念、实践、社会与教育等诸多因素糅合为一个具有审美形式的综合整体。”概括地说,审美主体的心理性调控因素和社会文化取向构成了人类的审美经验。本部分内容将重点分析构成审美经验的心理效应如何影响了主体对“宇宙体”审美特性的接受。首先,“宇宙体”作为网络用语独有的“接受美学”,它具有伊瑟尔所强调的“空白部分”。文本的具体含义需要使用者发挥主体意识和想象力来完成,虽然使用“你”“我”直接抒情,但具体的人物形象是空白的,抒情对象不限于恋人,还可以是偶像等;它在情感表达上同样是空白的,喜欢、崇拜、仰慕等都可嵌入其中;修辞手法也留下了空白,如“月亮被嚼碎变成了星星,你就藏在那漫天星光里”一句表达较为含蓄隐晦,言在此而意在彼。最直接的层面,这类文本与当下青年群体的恋爱心理状态相契合,它所使用的意象轻易唤起使用者的共鸣,与青年群体对理想爱情的幻想相吻合——热烈奔放,浪漫色彩浓厚,强烈的依恋、思念、向往都得到表达。对于粉丝群体,这类文本是“控评”的绝佳范本,能够表达喜爱、宣传明星、制造热度。其次,它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年群体的社交需求。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交往某种程度上说可以看作是一种戏剧表演,个体总是努力使自己的表演接近他想要呈现给观众的那个角色。朋友圈和微博是非常典型的自我呈现的网络场域,发布在其中的照片、文字是塑造自我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宇宙体”既不同于完全口语式的表达,又不是佶屈聱牙的深奥文本,它介于二者之间——有些许诗意,又不失俏皮幽默,使用者将这类文本作为社交网络简介或在社交平台发布时,很大程度上是想为自己构建一个“有趣的灵魂”的形象。最后,这类文本结构松散、篇幅短小,无深度、无历史感、非逻辑化,青年群体可以仿造已有句式进行创作,创作冲动得到释放。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便利对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除了日常所必需的衣食住行可以通过网络完成,社交娱乐等需求也大都依托互联网进行;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使青年的生活空间一再被压缩,受困于工作场所和通勤工具。身体的“缺席”、附近的“消失”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生活意义的丧失和情感的空乏,与“宇宙体”相连的浪漫、温情、甜蜜等含义填补了心理上的这种匮乏,具有的碎片化等特点与青年群体的精神失落伴随的特征相吻合。“宇宙体”的使用和创作也许并不是向某个具体对象表达爱意,对这类文本的青睐实际代表了一种反抗——选择或实际创作一些至少看起来“还不错”的句子装点庸常平凡的生活,从沉闷乏味的日常中完成一次精神逃遁。三、审美批评:辩证看待网络用语随着“宇宙体”的广泛使用和传播,对其形成了两极化的评价。一部分青年通过自己的使用行为表达了认可态度;而批评主要集中于“土”、“矫情”、“烂俗”、“无病呻吟”,一言以蔽之——媚俗。“媚俗曾经是而是仍然是一个带强烈贬义的词,并因此可以被加以最广泛的主观性使用。在大多数情况下,说某物是媚俗之作等于是直截了当地把它作为无趣味、惹人厌甚至是倒胃口之物予以拒绝。”概括地说,“媚俗”一词用于审美生产和审美接受领域,否定了此类被批评指摘的、试图成为艺术而没有成为“艺术”的东西,排除了它们宣称具有艺术品性或假装具有品性的可能。从“宇宙体”具有的能大批量产出、无须研究就能理解、及时更新、消遣娱乐等性质来看,它确实算不上“康德式的美”;从文学角度来看,这类截断式的只言片语毫无叙事性,滥用意象,缺乏审美价值。正如学者李明明在《关于媚俗(Kitsch)》一文中反思:“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化美学,对于媚俗问题持有敏感态度的人不禁会问:……写作和发表门槛的降低是意味着文化的自由民主,还是会导致审美和认知的退化?”我认为,站在精英立场理解“宇宙体”,它们是缺乏内涵的语句、空洞庸俗的表达、无病呻吟的抒情。当这类文本填满互联网各种平台时,难免成了“坏趣味”的代表。随之而来的嘲讽、贬低、鄙视有意略过了不是谁都能在优质的文化氛围和社会教育中成长这一社会现实。因此有必要辩证地看待“宇宙体”:对于使用者而言“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也许不假;他们还能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对于艺术造诣不那么高的人群来说,“宇宙体”是他们向“诗意生活”靠拢的一种可能路径。的确,搬弄词汇的文字游戏的流行对汉语以及文学审美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但对高雅文本的过分推崇和对“宇宙体”空洞、矫情、低级的指责又体现了某种“话语霸权”,一味否定只会让部分青年群体陷入“失语”的境地。与此同时,也要警惕这类文本对尚在发展时期的青少年的影响。根据艾瑞克森的发展理论,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开始感受到同龄群体的复杂,渴望用成人的话语寻找自己在其中的地位。青少年的词汇储存结构、语法知识必然会受到网络用语的影响,当互联网成了他们的信息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时,相对于经典文本较缺乏文学意义的“宇宙体”或多或少会影响他们的审美感受力和鉴赏力。“宇宙体”被当作好句好段“走进”作文的现象既表明了网络用语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影响,也表明了审美教育的缺失。尤其应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行审美教育,杜绝灌输式的“中心思想”归纳类的教学,而应在散文、诗歌、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拓宽审美思维,提高审美素养。四、结语本文从审美结构、审美经验以及审美批评出发考察了作为一种社会审美现象的“宇宙体”网络用语。与惯常意义上理解的较低俗、口语化、运用谐音、幽默的网络用语完全相反,“宇宙体”有三个特点:第一,它不是语气词或简单句(如“我靠”、“我太难了”),也不用作形容词对接下来要表示的内容进行修辞(如“可甜可咸”、“纯欲”),而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意连贯规则组成的一个或多个句子的语句系统,或将之称为“文本”,因此这类网络用语通常不在口语表达或交流中使用。第二,由于意象选取独特、打破汉语的传统用词规则,形成了独特的文本风格,能够唤起主体的审美经验,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第三,符合青年群体的心理状态、社交需求,也与主要使用人群的审美接受能力相关。审美视域下对网络流行语的反思是理解社会文化的重要方式。“宇宙体”网络用语的出现与流行显示了当代青年群体审美体验的一个侧面,可以说,它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类典型,是泛化意义上的审美实践。在文化神圣的时代,艺术、审美为少数人所有。而“网络文学是‘脱冕’和‘祛魅’的文学,它不再是文人生存方式和承担形式,而只是一种游戏休闲方式和宣泄狂欢途径。”这类文本不阐述深度的生存思考、不反省严肃的哲学问题、停留在情感流露的表面,是对传统审美领域权威的挑战;它也揭示了当前的文化困境——一切皆可娱乐化,缺乏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个体局限于自怜自爱的情绪,难以意识到自我与他人、与整个社会的真实连接关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guihuaa.com/mghfb/9575.html
- 上一篇文章: 两性交往让女人上瘾50岁贪色女人,往往具
- 下一篇文章: 放一盆植物瞬间就能让房间大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