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吃上一碗元宵才算圆满地过完了年。

这种莹润雪白,象征团圆的食物,一口咬下去便是满满的小惊喜,更是让人每到这个时刻就开始牵念。

最早的元宵和汤圆都由“圆子”演变而来,差异甚微。

但随着时代推移,这种点心在南北两地逐渐演变,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特色。北方之“元宵”与南方之“汤圆”如今不仅外观内馅各不相同,制作工艺和吃法也各有千秋。

工艺上,元宵是“摇”出来的,而汤圆则是“包”出来的,自此口感大是不同。

在坐拥美食的北顺城街,吃货们能想起的就是天山饭店、西兰轩、胜利鸡、五顺斋烤鸭。对不起,还有,刘家元宵。

开在北顺城街的刘家元宵一开就是30年,从九几年的一个小拖车摊子到现在有了一个几平的小门面,迎来送往的也都是附近的老邻居。

当刘大姐还是十六出头的姑娘,就开始卖元宵。时间久了,姑娘熬成了老人,街坊邻居都亲切喊她“元宵西施”。

两口锅和两张桌子,一个大台面半支在门口。上面摆着各式各样的元宵,清晰明了的价格,便宜。

“大姐,先给我来一斤元宵的~”

要什么馅的啊,阿姨一边询问,一边给我介绍,手上还能诞生新的元宵,论一颗元宵的诞生记。

原来除了传统的黑芝麻、山楂、五仁馅的,刘大姐近几年来也创新出了巧克力、玫瑰、草莓、蓝莓、紫薯的,真的是选择困难症来了都不知道挑哪个~~

这里的每一颗元宵都是实实在在“摇出来”的,手工制作是刘大姐对元宵的坚持。

做元宵用的糯米粉是刘大姐从荥阳老家带过来的,所有的糯米粉必须用石磨磨好。

馅料也是丝毫马虎不得,花生、芝麻等原材料的选择也是花了很多心思。

重头戏在于摇元宵,这可是个技术说,少一次口感都不到位。

把提前制作好的馅料沾上水,再倒进铺满糯米粉的竹筐让馅料在其中翻滚,裹上一层又一层的糯米外衣,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注意力道和持续时间要适中,重复滚动六、七次,这手工元宵算是完成了。

这样出来的元宵,大小不一,口感却十分惊艳,是超市里卖的速冻元宵无法相提并论的。

包好的元宵顺势沸水下锅,蒸汽弥漫中,速度极快地就投进沸水里,盖上锅盖。再次煮沸后,改成文火,盖煮3-5分钟。

捞起一个按一下,是软的那就算是煮好了。

煮好的元宵颗粒饱满,像个团子肉肉的、软软的,摊在小碗里,吸满了水分后圆鼓鼓的,白胖胖。

一口咬下去,筋道弹牙,芝麻馅会缓缓地流出来,软糯香甜。

诱人的馅料被饱满糯米包围,香气迷人,惊喜度upup。连吃6个,意犹未尽。

小小的店铺,几平方米,从上到下围绕一个米字。来来回回间,30个春秋,熬的还是那碗味道。

我们常说想念家乡的味道,想念楼下小店的味道,郑州人的记忆里也应该有着一碗元宵的味道,不多不少,占着你儿时关于甜的模样。

名称:刘家元宵









































石家庄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guihuaa.com/mghfb/1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