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李敏是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女儿,小名娇娇,她在爸爸和妈妈之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毛主席,您是不是我的亲爸爸?

年冬,贺子珍在陕北保安县的一个窑洞里生下一个女娃。《西京杂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

就这样,毛泽东给孩子取了一个甜甜的名字,就叫娇娇。

年,贺子珍怀着身孕离开了延安。为了排解她一个人在异国他乡的苦闷,毛泽东把4岁的娇娇送去千里之外的苏联,让她陪伴在母亲身边。

(李敏小时候的照片)

在苏联这个陌生的国家,贺子珍和李敏一起相依为命,尝遍了世间的酸甜苦辣。在这里,她们彼此互为依靠,相互取暖。

年年初的时候,贺子珍带着娇娇回到了哈尔滨。在这之前,娇娇的大部分童年是和妈妈一起度过的,对爸爸的印象可以说是很淡很淡。

其实早在苏联时,李敏就从毛岸青哥哥那里听说过,毛泽东是他们的爸爸,虽说她当时并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可心里却隐约还是有些信了。

不让孩子不了解爸爸终归是不行的,而李敏对爸爸又实在没有什么记忆。孩子还小,贺子珍便简单和她说些关于爸爸的事,就这样,李敏对爸爸的情感在妈妈的叙述中逐渐加深。

李敏给爸爸写了一封信,在信中问出了心里的疑惑:毛主席,到底您是不是我的亲爸爸,我是不是您的亲女儿?请赶快来信告诉我!这样,我才好回到您的身边。

信是用俄语写的,毛泽东看过翻译后的信,乐得开怀大笑。信中还夹了一张女儿的照片,是个乖巧可人的漂亮娃娃,毛泽东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这个小女儿了。

(李敏从苏联回国后的照片)

毛泽东马上给女儿写了回信:你是我的亲生女儿,你一定长高长大了吧,爸爸十分想念你,希望你赶快回到爸爸身边,爸爸欢迎你来!

年的初夏,李敏在爸爸的殷殷期盼中来到了北京香山的双清别墅。时隔多年,此时的李敏已经长出个十分漂亮的小姑娘了,李敏扑到了爸爸的怀里,柔柔地叫了一声爸爸。

毛泽东很久没有见过自己的这个小女儿了,抱起小娇娇亲了又亲,好像怎么都亲不够似的。父女重逢后,毛泽东约请了几位中央领导同志,一见面便高兴地对他们介绍说,自己带来了“洋宝贝”,然后指着小娇娇,一脸自豪地说:“喏,就是她,我女儿!”

几位中央领导很喜欢这个可人的小姑娘,拉着她问这问那,可李敏刚从国外回来不久,中国话说得还不利索,后来被问得急了,一张口就是一串俄语,把大家都逗得开怀大笑起来。

毛泽东也乐得直不起腰来,直说:要是英文嘛,我好歹还会说一点,这俄文嘛,我是真的一窍不通咯,如果恩来在就好了,他懂俄语。

自从小娇娇来到身边后,毛泽东脸上的笑容变得更多了,在双清别墅的那段时间,只要有时间,他就拉着女儿的手去香山公园散步,大手拉着小手,画面温馨极了。

建国后,因为有了李敏和李讷两个女儿的陪伴,毛泽东是幸福的,也很乐于和孩子们待在一起,有时候也会一起开些玩笑。

(毛泽东和李敏、李讷在一起)

在毛泽东的孩子中,李讷年纪最小,毛泽东也很爱这个小女儿。一次,李讷看着爸爸有些发福的样子,便童言无忌地开起了玩笑:爸爸的肚子像个大皮球。这话一出,逗得大家开怀大笑。

后来,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毛岸青又生着病,对毛泽东来说,李敏和李讷成了他的“贴心小棉袄”。

有一次,毛泽东心情不好,李敏便去安慰爸爸,她和爸爸大手拉着小手,陪他在雪地里散步。

过了好久,毛泽东发现女儿没有穿大衣,手也冻得发凉,便马上把她揽进自己的怀里,疼惜地说:“我的娇娃受冻咯!”在爸爸的怀里,李敏觉得温暖极了。

然而,娇娇走后,贺子珍这才猛然察觉到身边的冷清,因为实在克制不住对女儿的思念,她提笔给毛泽东写去一封信,大意为:娇娇到你那里去了,我一个人感到很寂寞,我相信你会把孩子教育好,这不用我说,我工作、身体都好,请你注意身体。

不久,贺子珍收到了娇娇的来信:亲爱的妈妈,你身体好吗?我在爸爸这里很好,我很想念你,爸爸让我代他向你问好,希望你保重身体!

娇娇来到爸爸身边后,就没有办法陪伴妈妈了,为此,毛泽东决定让女儿定期去看望贺子珍,就这样,李敏成为了爸爸妈妈之间互问平安的一架小桥。

(毛泽东和李敏在一起)

贺子珍到上海后,暂住在哥哥贺敏学家里,每到孩子们放寒假的时候,毛泽东都让娇娇去陪妈妈一段时间。

每次女儿回来,除了询问她的学习和生活,贺子珍也喜欢从她那里听些和毛泽东有关的事情,一点都不会觉得啰嗦,同样的话即使说了许多遍还是能听得津津有味。

不过,贺子珍几乎从不和孩子提她过去和毛泽东的事,而毛泽东却不同,每次女儿从贺子珍那里回来,父女俩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他都会关切地询问贺子珍的情况。

一次,毛泽东和李敏说起贺子珍,说她妈妈过去可苗条了,腰细细的,一边说一边还用手比划着,接着又问道:你妈妈现在怎么样了,还是那样苗条吗?

李敏告诉爸爸,说妈妈现在可胖了,腰粗得就像个大水桶。李敏的话说得十分俏皮,可毛泽东的神情却变得凝重了起来,贺子珍的情况他怎么会不清楚呢?

毛泽东皱起了眉头,有些感伤地说:“不会,你妈妈的身子骨我知道,不会变成个大胖子,更何况说她现在有心病,还心事重重呢?”

二、贺子珍:小孔这孩子我满意

毛泽东重感情,回想起井冈山和土地革命时期,他说自己那时写的很多东西是贺子珍帮抄的,有的还是根据她的意见修改的,所以这个时期写的东西的稿费,有贺子珍的一半。

(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合照)

贺子珍出生的时候,正是桂树飘香的时节,看着这个眉眼俊俏的女娃娃,孩子的父母商量着给她取个好听的名字,他们望着天上的明月,给孩子取了个娇滴滴的名字:桂圆。

后来,毛泽东和李敏有了一个共同的爱好,他们父女俩都喜欢玫瑰。因为“玫瑰”的“瑰”和“桂圆”的“桂”同音,每当谈到玫瑰,父女俩便心领神会地想起了同一个人。

那时,李敏在自己的住房前种了许多玫瑰花,只要毛泽东有空,十分乐意来照顾这些玫瑰。在毛泽东送给李敏的两个碟子上,也有两朵盛放的玫瑰,李敏始终将其视为珍宝。

毛泽东关心贺子珍的身体,每当从女儿那里听说她生病的消息后,都会十分焦急。写信劝告她珍重身体,毛泽东的话就像灵丹妙药,收到信后,贺子珍药也肯吃了,情绪也好了许多。

年的一天,贺子珍从收音机里听到一段毛泽东的讲话录音,这是多么熟悉的声音,她已经十多年没有听到过了。收音机把这段录音播了一遍又一遍,贺子珍就一直这么听着。

第二天一早,李立英起床时才发现,收音机播放了一夜,已经烧坏了。从那之后,贺子珍生了一场大病,渐渐开始茶饭不思,精神状态很不稳定,时而清醒时而糊涂。

得知贺子珍生病的消息后,尤其是听说了她是因为什么生病之后,毛泽东流下了眼泪。他写信嘱咐贺子珍要好好吃药,注意身体,少抽烟,还让娇娇代自己去看望妈妈。

在毛泽东的关怀下,贺子珍的病渐渐好了起来。贺子珍对所有人都怀有一种良好的愿望,她不止一次嘱咐女儿,要她多多体谅爸爸,告诉她爸爸也很孤苦,很寂寞,需要人关心。

(李敏和贺子珍的合照)

年,正闲居在南昌的贺子珍突然接到组织通知:请她上庐山。然而,贺子珍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是,她竟然会在这里见到那个无数次出现在自己梦中的人。

见到毛泽东后,贺子珍脑袋一片空白,激动地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毛泽东见她只是哭,也不说话,就安慰贺子珍,询问了她一些生活上的情况。

谈到女儿娇娇时,毛泽东告诉贺子珍,娇娇现在有男朋友了,问她有没有见过这个小伙子,满意不满意?贺子珍点头回答说:“小孔这孩子我见过了,我满意,两个孩子结婚,你同意,我也同意。”

没多久,李敏便和孔令华结婚了。对于这桩婚事,在了解过对方的家庭背景之后,毛泽东十分开明地表示,孩子们的婚事他们自己满意就行,大人不应干涉!

在女儿的婚礼上,毛泽东高兴地喝了喜酒,他拉着两个孩子的手,祝福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婚礼是在中南海进行的,布置得很简朴,却到处充盈着幸福欢乐的氛围。

李敏和孔令华结婚后,不久就生下了一个小男孩儿,虎头虎脑的,很讨人喜欢。孩子出生后,毛泽东高兴地说自己70岁官升一级,只要有空便到去逗小外孙玩,十分亲昵。

(李敏、孔继宁和孔令华的合照)

毛泽东对女儿的爱是细腻的,对李讷也是如此。李讷从小在父爱中成长,长大后,她的性格开始变得有些孤僻,那时,李讷性格内向,进出家门经过值班室时,见到警卫人员不大说话。

毛主席知道这件事后批评了李讷,说不接近群众就无法了解群众,要她与群众士兵多接近一些,从那之后,李讷渐渐开始和警卫人员打起招呼,有时也和大家聊上几句。

后来,李讷在江西瑞金沙洲坝大队劳动期间,此时李讷岁数也不小了,对爱情有自己的看法,她向爸爸汇报了自己的婚姻设想,准备近期结婚,写信征求父亲的意见。

在了解对方政治可靠,是中央办公厅江西“五·七”干校的工作人员后,毛主席给李讷回信,并特意选了一套39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送给女儿作为嫁妆。

毛泽东因为工作繁忙,便让汪东兴派人去了一趟“五·七”干校,代自己出席女儿的结婚典礼,虽然不能亲自出席女儿的婚礼,但他的心却始终和女儿连在一起。

随着几个孩子先后成家,毛泽东身边渐渐变得冷清,晚年的他身体衰老,疾病缠身,陪伴在身边的一般都是工作人员。不得不说,此时毛泽东的内心是孤苦的。

三、毛泽东:娇娃,你来看爸爸了?

年,陈毅病逝,毛泽东参加完他的追悼会就病倒了。

毛泽东生病后,女儿李敏马上赶去中南海看望爸爸,一进家门就快步走至床前,轻声哭诉道:“爸爸,我来看您了……”

(李敏和毛泽东的合照)

听到女儿的声音,毛泽东微微睁开了双眼,拉着女儿的手,充满怜爱地看着她:“娇娃,你怎么才来?你为什么不常来看爸爸呢?你要常来看我啊!”

只言片语间,是一位老人对亲情的迫切渴望,他平时不愿在儿女面前表露自己的痛苦,可此刻却展露无遗。

年,毛泽东从自己的稿费中取出块给贺子珍。此时贺子珍在住院,当郑长秋同志将这笔钱送到她手里的时候,贺子珍十分感动,也很感激。

贺子珍没有收下这笔钱,只说暂时存在郑长秋那里,有需要就取,可却总不见她说自己要买点什么。后来,郑长秋就主动给她买了一部收音机,一部录音机和录音带,放在病房里使用。

贺子珍住院期间一共花去四千多元,郑长秋将剩下的三千多块钱交到她手里时,贺子珍却怎么都不肯要,没有办法,这笔钱最后又被重新放回了毛泽东的稿费中。

年,在毛泽东生命的最后一年里,李敏在爸爸生命垂危之际最后一次探望了他。

在去世的前一天,毛泽东一眼认出了李敏,他用自己枯瘦的大手抓住女儿的手,双目微睁,声音微颤:“娇娃,你来看爸爸了?”

望着面容憔悴的父亲,李敏的心都碎了,她想起小时候爸爸也是这样拉着自己的手,可怎么突然间就老了呢,李敏含泪点点头,回答爸爸的问题。

(毛泽东和李敏在一起)

毛泽东又问女儿今年多大年纪了,李敏轻声告诉父亲,她今年39岁了。

毛泽东听完女儿的话,微微摇起了头:“不对,你怎么能是39呢?你今年38,是年……”毛泽东的思绪回到了李敏刚出生的时候,那时她还是个白白胖胖的小娃娃呢。

然而,毛泽东此时太累了,已经没有太多的体力说话了,此情此景下,李敏的泪水像断了闸似的簌簌而下……

紧接着,毛泽东艰难地打起了手势,他用右手的食指和拇指做了一个圆圈的手势,嘴唇微张着说着什么,可是声音太微弱了,没人听清,也没人回答,毛泽东无力地闭上了眼睛。

经过这次的见面,李敏终于明白,爸爸有多么的孤独,寂寞,他也希望得到爱,也希望享受和普通人一样的天伦之乐,可他也有自己的无奈和酸楚,因为除了他自己的小家,他的心里同时还装着一个国家的人民。

(毛泽东在散步)

几天后,李敏接到了中央办公厅的电话,她以为爸爸已经转危为安了,可面对的却是爸爸已经去世的噩耗,悲伤的情绪一股脑地涌了出来,李敏不由得失声痛哭起来。

得知毛泽东去世的消息,贺子珍却表现得十分平静,只是来来回回地在房中踱步,喃喃说着:怎么就走了呢?

人在最悲痛的时候是没有眼泪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贺子珍也没有办法,她只能责怪女儿当初不应该搬出中南海,应该陪在爸爸身边,他就不会这么早走了。

年,在李敏和孔令华的陪同下,贺子珍从上海来到北京,第一次来到这个她魂牵梦萦了大半辈子的城市,第一次用自己的双眼,而不是通过电视机屏幕看见了雄伟壮丽的天安门。

在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泽东遗容时,贺子珍和李敏的泪水不停地流淌。望着正安详地躺在水晶棺里的人,万般情绪瞬间涌上心头,李敏脑海中又重新浮现起从前和爸爸幸福生活在一起的情景,此刻的她多么希望时光可以倒流,多想再回到爸爸身边……

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可不管到什么时候,父亲都在李敏的心中永存!

年4月19日17时17分,怀着诸多难以言说的心绪,贺子珍走完了她坎坷的一生,终年75岁。当家人清理她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件特别的东西。

(贺子珍)

在贺子珍的遗物中,有一张年颁发的“三级甲等”革命军人残疾证,也就是说她每年可以领取元的残废金,34年间她应当领取的金额有元,可在领取款项签名栏里却没有留下一个字迹……

于贺子珍来说,她不过是无数革命战士中最普通的一个,她不曾立下显赫的战功,也没有过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是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最为平凡和普通的事情。

作为一名红军老战士,贺子珍经历了永新暴动,经历艰苦的井冈山岁月,经历了激荡的长征岁月,在革命战斗中她不怕牺牲,至死身体还残留着没能取出的弹片,虽然被定为残疾人,却不曾申请过一分钱的补助,如今看来这如何能不让人动为之动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guihuaa.com/mghzp/11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