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沙漏中的巴赫

作者:科尔尼洛夫(乐正禾)

本文原载《经济观察报》书评栏目,全文共计字。

废墟中的等待

那是一个在音乐世界中不知不觉的变化,没有人知道它具体从哪一天、哪一年开始……

之前持续一百多年、并被后人称为“巴洛克艺术”的音乐审美似乎在转变。原先在一段乐曲或乐章中,情感的一致性本为理所当然应有之义,但历史的时钟拨至十八世纪中期时,这些都开始缓慢地被消解了。

这正是音乐的古典主义时期(约-)即将开始的前兆。当时人们将一位名叫巴赫的人视为时代领头羊之一,他是所谓“情感风格”音乐的有力实践者,新时代的弄潮儿,其音乐转调手法充满激情、兼具和声视野开阔;他引领潮流逐步突破复调手法,推动音乐向主调音乐的时代迈进,且连续二十多年身为腓特烈大帝的宫廷乐师而在北德意志名噪一时。

巴赫和他的儿子们

然而,这个弄潮儿巴赫并非今天我们所熟知那位“天才若为音乐之子,他即为音乐之父”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 Bach -),而是他的次子埃马努埃尔。

阿尔伯特·施韦泽(注:即旧译艾伯特·史怀哲,以下皆以施韦泽的译法为准)在其年出版的皇皇巨著《论巴赫》中即有过这样的说法:

“在(老)巴赫生活的年代,音乐的发展方向逐渐远离了受难曲和康塔塔,人们厌倦了赋格和多声部复调,开始追求与率真的内在感受契合的音乐……而他不苟同潮流,坚持了自己的道路。”

所谓“不苟同潮流坚持自己”这种话,若在老巴赫生前说出自然具有正面色彩,但施韦泽站在巴赫身后的时空,这就隐约令人理解为反面的“守成”。

吕讷堡,年巴赫从这里的圣·米歇尔学校毕业

在一个新旧交替的过渡时代,新道路的开辟者总比那些被视为“守成者”的人要占些便宜,就像格鲁克之于皮钦尼、贝多芬之于胡梅尔,今天还有多少人记得皮钦尼呢?守成者更可能被时间沙漏无情地侵蚀殆尽,年老巴赫去世后,相比被视为伟大作曲家的小巴赫,老巴赫却只作为“杰出的管风琴大师”,或是“赋格艺术的理论大家”为人所知,无情的时间沙漏开始运转了……

甚至连埃马努埃尔也曾对父亲的卡农曲作出较负面的妄语,认为其已经不符合新派的审美,在此问题上,一百多年后的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曾以自己为映射,为老巴赫大鸣不平。

在巴赫身后,世人的







































北京严重白癜风怎么办
白殿疯怎么医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guihuaa.com/mghpl/1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