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领读探寻马恩经典中的现实之美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对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虽然马恩二人并未留下成型、具体的美学或文艺批评著作,但通过阅读散见于马恩文本中的相关论述,可以发现,他们对文艺批评有着相当独到的见解。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观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是超脱、架空的,它强调和追求“现实之美”。“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中‘新批评’所立足的文本语义分析已逐渐被淘汰,马恩的批判现实主义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艺作品的内容及其背后的社会历史因素,恰当地评价文艺作品。”在黎潇逸看来,批判和继承马恩经典中的文艺理论,将为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的文艺批评提供无尽养分。 “人——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马克思在《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人由美来构造——可见马克思对文学艺术的重视程度。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待文学艺术是马恩文艺理论的根本立场,而文学艺术同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等并列,又被马克思看作上层建筑中社会精神生产的一部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依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出,必须区分在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变革,与在法律、政治、宗教、艺术或哲学等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物质生活生产方式对精神生产的制约作用,“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价值判断上的马恩文艺批评理论拥有十分丰富的史料基础,对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理论的发展具有历史性影响。马克思撰写的《编年史稿》《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恩格斯撰写的《爱尔兰史》《法德历史材料》《论日耳曼人的古代历史》《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对人类历史从古至他们所处时代的文学艺术做过详细考察,并高度评价了各民族古代的神话、歌谣作为历史传说的重要价值。 正是遵循“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理论,马恩尤其注重文学艺术的社会职能。但是,黎潇逸认为,略显局限的是,马克思的研究还尚未完成文学与艺术的分离,文学还是社会中的一个活动,并未成为独立的对象而被论述。 “不为席勒忘掉莎士比亚” “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恩格斯在年5月18日给斐·拉萨尔的信中写道。 从批判现实主义角度评论文学作品是马恩文艺批评理论的核心,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如何评论文学作品和文学人物,这些思想的痕迹在马恩致斐·拉萨尔和玛·哈克奈斯的书信中依稀可见。 把对文学人物的评论与具体的社会历史相结合是马恩文艺批评理论的主要特点,他们主张,要在兼收并蓄不同思想材料的基础上,再对事件做出客观的裁量和评价,同时十分强调描写革命和斗争要符合现实规律,强调正面表现无产阶级的力量。 马克思在年4月19日给斐·拉萨尔的信中就提到,在构建剧情冲突的过程中,不能错误地“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应当将“农民和城市革命分子的代表”作为构成剧本的重要的积极背景。 “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来的。”恩格斯在年5月18日给斐·拉萨尔的信中写道,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使剧本生动起来,为贵族的国民运动提供宝贵的背景,他认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使这个运动本身显出本来的面目”。 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重视和评论更从正面强化了马恩文学批评的现实主义立场。在年4月初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的书信中,他盛赞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一个正统派;他的伟大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恩格斯认为,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人们看到了贵族阶级灭亡的必然性,而这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也是巴尔扎克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花丛中没有一枝黑色的花朵” 基于批判现实主义的原则,马恩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艺批评风格,黎潇逸将这一独特风格的体现概括为“典型人物理论”“作者何为”“风格论”三个层面。 “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如果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剧本的思想内容是不会受到损害的。”恩格斯在年5月18日给斐·拉萨尔的信中提出了他文学批评的典型人物理论。年4月初,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恩格斯再次提到:“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关于“作者何为”的问题,在马恩看来,抛开那些古典主义倾向,当下的社会主义作品不应该是那种作者时时在作品中浮现、站出来的,而应该隐蔽个人的见解和立场,拒接图解式的写作。 “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和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恩格斯在年11月26日致敏·考茨基的信中写道。他认为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文艺作品来说就愈好,现实主义甚至可以违背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 在“风格论”方面,马克思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是极具代表性的。在文中,马克思写道—— “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我是一个幽默的人,可是法律却命令我用严肃的笔调。我是一个豪放不羁的人,可是法律却指定我用谦逊的风格。一片灰色就是这种自由所许可的唯一色彩。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现着无穷无尽的色彩。但是精神的太阳,无论它照耀着多少个体,无论它照耀什么事物,却只准产生一种色彩,就是官方的色彩!精神的最主要形式是欢乐、光明,但你们却要使阴暗成为精神的唯一合适的表现;精神只准穿着黑色的衣服,可是花丛中却没有一枝黑色的花朵。” 马克思向往真理,反对普鲁士虚伪的书报检查制度,写成了一段充满激情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论。黎潇逸认为,马克思反对官方要求的统一化、千篇一律的文艺风格,反对企图以所谓的严肃和谦逊态度取代人们写作中宝贵而真诚的体验,这段华丽潇洒的“风格论”堪称文学批评语言的典范。 文 校报记者刁超群、高乔 编辑 张守玉 (本文原载于北京大学校报期二版) 北京大学校报网址:中科白癜风恢复美丽黄皮肤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guihuaa.com/mghpl/1438.html
- 上一篇文章: 真名师公益讲座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黄
- 下一篇文章: 网传财富超过王健林的隐形首富收藏家赵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