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书架了解我们自己,除了物种起源
[迈克按:在最近的年里,发展的最快的学科是物理学。因为牛顿第一第二定律,人们已经可以解释和精确的预测很多物理现象,再到爱因斯坦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人们一度认为,物理学的研究已经接近尽头。但是,在化学,生物,生命领域,一直以来进展缓慢。记得20多前,我考大学那会儿,生物学是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从那个时候开始,大家就形成共识:生物学将是未来的热门科学。最近这些年,因为基因工程的突破,生物学有加速的迹象。Goolge科学家最近预测,人类在50年内会实现永生,估计也是在生物学上的突破。今天,卡米老师要给大家推荐三本经典的生物书籍,让大家了解这门热门学科。] 作者:卡米,泽邸导师。卡米导师因为个人原因将要离开泽邸一段时间,做一段自己的读书行路。仅以此篇为她送行。 1.《自私的基因》SelfishGene作者RichardDawkins[英] 原版语言难度:泽邸学术级 推荐中文版本:中信出版社/卢允中、张岱云、陈复加、罗小舟译 作者简介:著名演化理论学者,英国皇家学会会士。年出生于肯亚,年全家返回英国。就读牛津大学,受业于动物行为学名家NikolaasTinbergen(-;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得主),获动物学博士学位。 推荐理由:本书自年首版以来反响巨大,是继《物种起源》后演化理论发展史上的又一巨型里程碑。Dawkins从基因的角度阐释了”物竞天择“这一著名的生物理论。他大胆提出,自然选择的单位其实既非物种,亦非个体,而是小小的“基因”,而我们人类,不过是被基因“利用”的载体之一。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让自己的遗传物质的到复制,这些基因无一例外地表现出“自私”的特性。这种“自私”,与我们平时用来形容某个人“自私”的感情色彩完全不同,它是对基因复制必要性的一种客观描述。所以,在Dawkins看来,个体所表现出来的利己行为是理所当然的,而所谓的“利他行为”,也不过是“利己”的另一种体现。RichardDawkins的这部巨著,对于我们在人类存在与行为本质方面的认知有着颠覆性的意义。本书的论述深入浅出,并配有大量生动有趣的案例分析,读起来丝毫不觉枯燥乏味。 精彩节选一:“…本书的论点是,我们以及其他一切动物都是我们自己的基因所创造的机器…我将要论证,成功的基因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其无情的自私性。这种基因的自私性通常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然而我们也会看到,基因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滋长一种有限的利他主义。上面一句话中,’特殊’和’有限’是两个重要的词儿。尽管我们对这种情况可能觉得难以置信,但对整个物种来说,普遍的爱和普遍的利益在进化论上简直是毫无意义的概念。” 精彩节选二:“…我们死后可以遗留给后代的东西有两种:基因和觅母(Dawkins自创词meme的音译,即”文化基因”,与gene“生物基因”相对)。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存在的,我们与生俱来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基因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但我们在这个方面的功绩隔了三代就被人忘怀。你的儿女,甚至你的孙子或孙女可能和你相像,也许在脸部特征方面,在音乐才能方面,在头发的颜色方面,等等。但每过一代,你传给后代的基因都要减少一半。这样下去不消多久,它们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小,直至达到无足轻重的地步。我们的基因可能是不朽的,但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基因集体迟早要消亡。伊丽莎白二世是征服者英王威廉一世的直系后裔。然而在她身上非常可能找不到一个来自老国王的基因。我们不应指望生殖能带来永恒性。但如果你能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如果你有一个精辟的见解或作了一个曲子、发明了一个火花塞、写了一首诗,所有这些都能完整无损地流传下去。即使你的基因在共有的基因库里全部分解后,这些东西仍能长久存在,永不湮灭。苏格拉底在今天的世界上可能还有一两个活着的基因,也可能早就没有了,但正如威廉斯所说的,谁对此感兴趣呢?苏格拉底、达?芬奇、哥白尼、马可尼等人的觅母复合体在今天仍盛行于世,历久而弥坚。” 2.《基因组:人类自传》Genome:TheAutobiographyofaSpeciesin23Chapters作者RidleyMatt[英] 原版语言难度:泽邸学术级 推荐中文版本:机械工业出版社/李南哲译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李菁译(书名译作《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 作者简介:《经济学人》的科技编辑、驻华盛顿记者和美国地区编辑,曾写过多本畅销科普读物,比如TheRedQueen:SexandtheEvolutionofHumanNature(),TheRationalOptimist:HowProsperityEvolves(),TheEvolutionofEverything:HowIdeasEmerge(),etc.曾获得年海耶克图书奖和年的JulianSimon奖。同时他还是英国上议院的议员。出生于年,中学就读于伊顿公学,于年获动物学博士学位。 推荐理由:年首版,年在台湾7次重印,简体中文版由42位科学家、作家、人文学者和出版家联名推荐(该数据摘自百度百科)。谈基因的书很多,但这本书的讲述方式与众不同,可谓非常讨巧:从每一对染色体里撷取一个最有趣的发现并围绕其展开深入浅出的论述,因为人体共23对染色体,所以本书包含了23个故事,这也是为何本书的副标题为TheAutobiographyofaSpeciesin23Chapters。用Matt的话来说,“人类基因组本身就是一部人类自传,它从生命诞生之时起,便用’基因语言’记录了人类和人类祖先所经历的世事更迭与变迁”,所以,此书绝对是人类传记中最精彩的摘录。 精彩节选一:“…在过去万年的文化中,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当地习俗要靠学习才能掌握,人类大脑(通过自然选择)已经学会从当地习俗或人群中发现所需的技能,并加以掌握。一个孩子所处的环境与自己的基因有关,也与外部因素有关,而孩子能够寻找并创造出自己喜欢的环境,如果爱好机械,就会练习机械方面的技能;如果是一个“书虫”,就会找书来读。基因可以创造出爱好,而不是才能。毕竟,近视的遗传性很强,但孩子遗传的不仅是眼球的形状,更是读写的习惯。由此可见,智力的遗传同时包括先天能力和后天能力…” 精彩节选二:“…因此,当你读完赫胥黎的书(卡米按:指《美丽新世界》)之后,就会惊奇地发现,书里几乎没有任何关于人种优化的内容。人等级的高低,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受到人体子宫内化学调节的影响,以及出生后受到巴甫洛夫式的条件反射训练和洗脑之后产生的,并且在成人之后还要靠类似于鸦片的药物维持。也就是说,在这种社会里,人的天性无足轻重,一切都是由后天环境因素造就的。这是一个地狱,关乎环境,与基因无关——每个人的命运不是由其基因决定的,而是由控制他的环境所决定的。这是生物决定论,但却不是基因决定论。阿道司?赫胥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意识到,如果一个世界完全由后天培养所主导,那将是无比可怕的。诚然,在20世纪30年代时,统治德国的是极端的基因决定论者,同期统治苏联的是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将两者进行对比,很难说哪个给人类带来了更大的痛苦。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这两个极端都会引起令人恐惧的结果。 幸运的是,人们抵抗洗脑的能力十分强大。无论父母或政客怎样劝说年轻人吸烟有害健康,它们还是会继续吸烟。事实上,正是因为成年人向他们宣传吸烟的危害,才使得吸烟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人们天生就有反抗权威的倾向,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从而能够保护自己的天性,提防那些独裁者、老师、虐待孩子的继父继母以及政府的宣传攻势。” 注:以上内容选自李南哲的译本 3.《细胞生命的礼赞》TheLivesofaCell:NotesofaBiologyWatcher作者LewisThomas[美] 原版语言难度:泽邸学术级 推荐中文版本: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李绍明译/徐培注(此版本在亚马逊和京东上暂时无货,当当上有电子版) 作者简介:生于年,卒于年。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管理家、词源学家、诗人和作家。著作有TheMedusaandtheSnail《水母与蜗牛》,TheYoungestScience《最年轻的科学》,TheFragileSpecies《脆弱的物种》,《聆听夜思》,《等等,等等》(一本词源学的著作)等。 推荐理由:年首版,获该年度美国图书奖。本书共收录了29篇文章,每篇都是作者对人类本身与外部世界千丝万缕之联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发人深省的探讨,由此阐释了人与万物的相关性与同一性,这一观点对于“人类中心说”,即“人类是独一无二的”这一认知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作者有着诸多开脑洞的奇思妙想,比如将地球看作一个巨大的细胞等等,思维也非常有跳跃性,另外加上文笔飘逸幽默,读起来可能有些晦涩,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品读,还是会觉得相当有趣、受益匪浅的。 精彩节选一:“有一种潜在的力量,驱使几种生物凑在一起,组成了myxotricha(卡米按:白蚁消化道内的一种原生动物,帮助消化),然后又驱使这一组合体与白蚁结合。如果我们懂得了这一趋势,我们就可以窥见整个过程之一斑:这一过程使独立的细胞凑到一起,构成了原生动物,而最终登峰造极,发明了玫瑰花、海脉,当然,还有我们人类。或许事实会证明,是同样的内在趋势,使得生物结成群落,群落结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结成生物圈。如果这是事物演化的真相,是这个世界的存在方式,我们也许就能最终认为,免疫反应,以化学方式标志自我的基因,或许还有所有进攻和防御的反射性反应,只是进化过程中的枝节。这些东西对于调整和协调共生关系是必要的,但不是用来打入进化过程,只不过是用来防止进化过程失控。 如果生物的本性就是要合资,就是要一有可能有融合,我们就会有一条新的途径来说明,生物的形式为什么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 精彩节选二:“仅仅在最近十年中,地球就变成了过于狭小的地方。我们有一种被封闭起来的感觉,好像一个小城市要在一个小县里发展,被憋住了。我们已看到了火星表面的样子,它黑暗、千疮百孔,从最近获得的照片判断仍无生命。因而,这些景象似乎并没有扩展我们的视野,反而把我们所处环境中又一副令人不满的容貌拉得更近、太近了。晌午无云的蓝天,已失去了它旧日那广阔深邃的面貌。已经有一种说法,说天空并不是无限的。它是有限的。实际上,它是我们的屋顶,是我们生活于其下的一层膜,明亮,但充满阳光时有令人不解地有折射性。我们可以感觉到头顶上数英里处的这一曲面。我们知道它足够的韧,足够的厚,所以坚硬的物体从外部撞上它都要着起火来。地球的彩色照片比外面的任何东西都更让人惊叹:我们生活的地方是一座蓝色的屋子,是我们自己吹出的一个气泡。外层天空漆黑一团,令人惊骇,那是一片开放的乡野,让人不由得要去探索一番。 … 第一次发现别处有生命的迹象,我们虽感惊讶但还较易接受。但是我担心,当我们从这最初的惊讶恢复过来、点头问好、微笑之后,我们恐怕就要震惊了。相对来说,我们一直独善其身,独一无二了这么多年,因此很难面对这样的想法;我们周围那无限大的、转动的、钟表一样的宇宙,它本身就是活的,只要条件适合,便能随时产生生命。毫无疑问,我们会照既有生命的样式去进行联系,飘放出我们的细丝,伸长我们的菌毛以此作出反应,但到头来我们不免会觉得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渺小,小到像一单个细胞。不过也会感觉到相当新鲜的连续性,这还要人去慢慢适应。” ...end... 年12月开始,泽邸推出“七年书架”家庭图书馆计划,为家有10-18岁孩子提供一个大约本的中英文图书的家庭图书馆。迄今已有数十个家庭购买了“七年书架”。家庭图书馆的初衷是为家庭提供一个阅读的硬件条件和氛围。好书,随手可及。 ,泽邸开始升级“七年书架”。“七年书架2.0“最大的不一样是,我们会按照很多重要的,有意思的,泽邸老师熟悉的,孩子需要了解的”专题“组织书籍。例如:“反乌托邦”,“二战”,“硬科幻”,“物理世界”,“数学思维”,“文艺复兴”,“美国内战”,“工业革命”等。每个主题会有3-10本经典的书籍。 通过这样的一个有重心的系列阅读,不光可以让孩子对这个主题有全面深入的了解;通过阅读不同作者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角度观点,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想。 点击了解更多七年书架 ...... 学贯中西不易 留学只是教育之选项,无他 回到根本,读书+历练 日积跬步,名校咫尺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guihuaa.com/mghfz/1453.html
- 上一篇文章: 超级管用的花调月经病配方
- 下一篇文章: 不喝酒好男人因肝癌离世,医生说2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