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家人希望我们活出他们所认同的样子,教育要我们找出正解,社会对于所谓的“成功”有个约定成俗的共识……。似乎人生在世,一切的一切都有所谓的明确目的地或标准答案。有些人在看尽了一切世俗的虚幻,想要好好的安顿心灵,跳脱业力轮回的折磨,于是走上了求道之路。人是习惯的动物,虽然追寻的目标与方向变了,但是努力的动作依然深刻的带着俗世之身影。求道?无非就是求得一个生命的“正确答案”、调整自己的“应有态度”与存在的“终极目的”。这跟赚到多少钱以堪称“成功”的思维,有什么不同?无论是俗世生活的追寻还是灵性生命的探究,人们都想要有个可以客观衡量的标准,这样比较有安全感,或是从某个方面看,如此也比较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种近乎强迫的、不假思索的反射性逻辑,正是“完美主义”的毒害。我们预设一个标准,然后再努力的达成它,否则就是失败。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接受失败。可是,灵性是什么?这个问题有能够说得清楚、讲得明白的答案吗?门徒们正在讨论老子的智慧: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当大师进来,门徒们问他这话的意思。大师说:“有谁知道玫瑰的味道?”每个门徒都知道。然后大师说:“将它用文字表达出来。”每个门徒都沉默不语。这则故事出自《谁能写出玫瑰的味道》(TheSpiritualityofImperfection),为灵性的追寻点出了最重要的关键──到底什么是灵性?任何具体的答案其实都是误解这个问题。图片来源于网络《谁能写出玫瑰的味道》透过一则则寓意深远的故事,让读者在自己的心中觅得灵性的指引,并且贯串作者ErnestKurtz长期对于“匿名戒酒会”(AlcoholicsAnonymous,AA)的观察与研究佐以呼应,阐释其核心精神-不完美的灵性不强调“正确”,它对问题比对答案有兴趣,是迈向谦卑的旅程,而不是挣扎的追求完美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身陷酒瘾的人?荣格说得好:“上瘾,就像对灵性完整的渴求。”许许多多的上瘾者,正是在其对于“完美”的极大渴求,以致于陷入不可避免的失望时,为了麻痹或升华自己(没错!他是想要向上提升的,只是用错了方式)。所产生的行为。这倒不是美化或合理化了一些自伤或自毁的行为,只是从上瘾者这种极端的故事中,我们更可以看见自己的执着,无论所追寻的是物欲还是灵性。其实我们跟上瘾者的差别,有时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罢了。通常我们很难承认这个观点,如同我们会极力否认自己的失败、遮盖自己的缺点。我们总是让自己看来一切没问题,排除自己身上的软弱、缺陷、不足、甚至是卑劣、攻击、憎恨等阴暗的特质。然而,否认这些人性上的不完美也就等于否定了某个部分的自己,人是完整的存在,我们不接纳的部分迟早会侵蚀自己生命的所有面向,到最后导致全面的自我否定。如同一个人声嘶力竭的对人叫嚣:“我才没有在生气!”否认是令人迈入既可怜又可悲之境的主因。这个人如果能承认自己的愤怒,在那一刻间,他的愤怒便已消散大半了,我想这是很多人都有的经验。凡是我们愈否认的,我们愈受其左右。恐惧让我们把时间与能量消耗在否认这回事上,爱能够消融恐惧,爱是一种接纳。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于是能看见自己身上的光。使自己可以爱自己;接纳别人的不完美,于是能体会到人我之间并无分别,进而能够打开心房,为众生留下个位置。图片来源于网络如同禅修大师JackKornfield所云:“没有完美的理想时,心就能把我们遇见的苦难和不完美转变成慈悲的道路。”放下完美主义,我们才能让灵性成为“迈向谦卑的旅程”,灵性在此时已不是一个用言说得以明白的状态,而是一个实践与体验的过程,灵性将渗透到生命的每个层面,而不是只存在于教堂庙宇之处、诵经持咒之时、或是面对师父同修之况。《谁能写出玫瑰的味道》透过“不完美的灵性”告诉读者,不完美从来就不是问题,灵性的最终指向从来也不是某个特定的地方,而是观照与理解所有事物的新角度。图片来源于网络再想想:谁能写出玫瑰的味道?还是亲自闻闻花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guihuaa.com/mghfb/12378.html